第二百三十五章 華明同盟(1 / 2)

國家間是最難保守秘密的。當英國上躥下跳訪問東訪問西的時候,新華夏也終於有所行動。

新華夏的安全委員會召開了一次全體會議,總統張軼輝親自主持。

經過幾年的權利洗禮,張軼輝顯得更加沉穩,表麵溫和的麵孔下,隱藏著久居高位的一股氣勢,讓人無法忽略

這一次會議主題自然是怎樣應對西方國家的反新華夏聯盟。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應對,自然是拉上同樣被針對的大明。大明與新華夏一樣,是西方聯盟的反對對象,除了與新華夏聯盟以對,也沒有更好的選項,因此,新華夏對於與大明的聯盟並不擔心。隻是,僅僅這樣就夠了嗎、要知道,西方聯盟可是在自己的家門口拉了幾個盟友,雖然,此時著這幾個家門口的國家,無論是美利堅還是日本,都態度曖昧,根本不敢明著反對新華夏與大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國家轉向西方聯盟也並不奇怪。

此時,新華夏也想給西方聯盟添堵,就需要在歐洲也能找到一個盟友。

此時的新華夏,雖然通曉“後世曆史”的一代崖山人已經基本凋零或者退休,但是一些崖山人為了讓後代有所警戒,還是留下了一些關鍵信息。當然,隨著新華夏的逐漸強大,對於曆史的改變也越來越大,許多後世的曆史都已經改變,所謂的“預知”已經不算準確,但是一些客觀的東西還是可以預知的,最主要的是科技的發展。當然也有一些重要的“政治智慧”被保留了下來。

麵對此事西方世界的聯合,林航似乎早有預料。林東旭從自己父親留下的日記中了解到,英法這兩個西方世界的傳統強國,雖然爆發了百年戰爭,拿破侖戰爭時期也是很不友好,但是出於防範後進勢力爭搶生存空間的一致需要,聯合起來也並非不可能。要想防範這樣兩個強國的聯合,新華夏不僅需要聯合大明這樣同文同宗的國家,還需要在歐洲也給他們尋找對手。其中,沙俄貪婪而又無恥,見利忘義,且與東方的大明、新華夏的遠東領土都有領土爭端,爆發衝突必不可少,隻可利用不可倚重。

其餘國家,無論是波蘭還是奧地利,都由於國力的緣故,即使反對西方,也沒反抗的實力。

歐洲最可利用的,就是普魯士。

普魯士人在貧瘠的中歐北部,北麵依靠波羅的海,似乎優勢不小,但是這片土地是典型的鹽堿地,土壤十分貧瘠,甚至雖然沿海,卻滿是灘塗,發展航運都困難,奧地利人甚至輕蔑地稱呼它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

但是艱苦的環境也讓普魯士人十分堅韌,不畏艱辛。條頓騎士對普魯士地區的長期治理,給普魯士注入了強悍的軍事基因,給普魯士帶來了紀律與服從,使得普魯士士兵,成了歐洲最好的士兵。七年戰爭,表麵上是英普聯盟,但其實是普魯士一家麵對幾乎整個歐陸,雖然最後沒有得到什麼,但是卻打出了普魯士的赫赫軍威,打出了民族自信。最後,即使是麵對拿破侖時期最強大的法國,也能屢敗屢戰,永不屈服。

因此,完成德意誌統一的,並不是條件更好的奧地利,而是普魯士。

此時的普魯士,靠著戰勝拿破侖帝國的餘威,成了歐陸四強之一,即沙俄、奧地利、法國與普魯士。但是,此時的德意誌依然是四分五裂,根本算不上一個統一的國家,限製了普魯士的進一步發展。更糟糕的是,普魯士雖然軍力強盛,但是經濟方麵一直是個弱項,這也是先軍政治國家的通病。

而這,就是新華夏的機會。

因此,拉攏大明與普魯士就成了安全會議最後達成的共識。

雖然說,與大明的聯合是各取所需,甚至說,西方聯盟的直接原因就是大明侵犯呂宋。不過,大明人愛好麵子,即使他們是萬般情願,新華夏還是必須先擺出一定的姿態。為此,新華夏總統張軼輝於1821年5月訪問大明。

此時,明朝的皇帝已經是朱圭垚,是新生大明的第三任皇帝。此時,大明君主立憲政體已經穩固,無論是平民還是皇帝都明確了皇帝的職責,所以後麵的兩任皇帝還算安分守己,基本沒有動過歪心思。

朱圭垚在自己的皇宮隆重招待了張軼輝一行,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隆重介紹了兩國源自上個世紀的友誼,並希望繼往開來,攜手並進,聯手掃除西方世界的封鎖,再創新的時代,

張軼輝自然也要加以回應,表示繼續加強兩國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