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布爾人的歸宿(1 / 2)

英國海軍不愧為此時世界的海軍第一強國,海軍士兵綜合素質相當高。在主將查爾斯的指揮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結束了慌亂狀態,組成了一個類似魚鱗的陣型,層層布防。

隻是單艦的戰鬥力還是相差太大了,甚至由於艦隊參雜了大量補給船、警戒船、偵察船等其他船隻,英軍艦船的火炮總數量甚至比不上新華夏艦隊,從火炮威力上講,就更不可能相比了。

從中午接戰開始,一直到夜幕降臨,英國艦隊損失了三成的艦船,其中大部分都已經失去了機動力,為新華夏俘虜,而新華夏艦船,雖然也損失了三艘較小型號的艦船,但是憑借堅固的裝甲,不致沉沒,可以帶回新華夏修複待用。

查爾斯感覺,漢人所說的本命年不祥的說法十分正確,因為以往一直順風順水的自己,在自己四十八歲這年,運氣卻變得出奇的糟糕。先是老婆因為難產去世,接著二兒子去世,再然後,被調到了殖民地海軍,成了可有可無的人物,真是流年不利。

接著,就連自己引以為傲的大英帝國海軍,在新華夏的主力艦隊麵前,也是紙糊般柔弱,“自己竟然戰敗了”,這是查爾斯從未想過的,更沒想到的是,自己竟然率領剩餘的艦隊逃跑了,可恥的逃跑了,這是一貫重視榮譽的自己在夢裏都想不到的。可是不逃能怎麼辦呢?讓一向愛戴自己的屬下們白白送死?

查爾斯正在沉思中,傳令船船傳來消息,新華夏艦船又追上來了。查爾斯隻能再次下令,讓一批艦船殿後,纏住敵人,以換取主力艦船的一線生機。不過,查爾斯也下令,允許殿後艦隊在時機合適的時候,可以投降。

一路追追打打,英國艦隊終於抵達開普敦,卻已經隻剩下十七艘,還大多傷痕累累,已經喪失了戰鬥力。

而新華夏艦隊其實也好不到哪去,主要是彈藥幾乎耗盡,燃料也是不足了,隻能悻悻返回。

新華夏勞師遠征,自然不會因為單純的軍事因素,想要消滅這支英國地方艦隊,說實話,這樣一支艦隊被滅了,英國人都不會太多心疼,對新華夏與英國海軍實力對比也幾乎造成不了什麼影響。最主要的是,新華夏意圖在外擴大海外影響。負責此次談判的一直隨同戰鬥的外交部非洲司司長陳海生。說起來非洲司一直以來都是外交部內的冷衙門,沒辦法,非洲還是距離新華夏太遠了,涉及到的事務更是少得可憐,非洲司的存在感自然也就幾乎為零了。這一次,隨同艦隊前來南部非洲,是非洲司難得的一件大事,陳海生義不容辭的就來了。

當海戰結束,艦隊接上了還在馬達加斯加休息的陳海生,就來到了德班港。

此時的德班港內一陣歡騰,為自己獲得新生而興奮不已。

隻是,即將到來的嚴酷形勢,讓布爾人中明智之士根本高興不起來。這一次,新華夏遠道而來,解救了自己。可是,英國人綜合實力擺在那裏,怎麼可能善罷甘休?難道每次都需要新華夏前來解救?這也不可能啊。

果然,新華夏的特使陳海生給予布爾人兩個選擇,一是布爾戰鬥人員全體遷徙到新華夏或者是友好國家,另一選擇是新華夏給予武器支援,布爾人繼續抗爭。

布爾人的首領安德烈斯視為成熟、睿智且意誌堅定的人,若是能夠獲得新華夏充分的支援,繼續抗爭無疑是他唯一的選項。但是,擺在麵前的現實是,新華夏顯然沒有在遙遠的非洲與大英帝國爭雄的實力。這一次能夠不計代價的勞師遠征,與其說是支援布爾人這個道義所在,更不如說是為了宣揚新華夏的國威,讓世界明白新華夏意圖與大英帝國爭霸全球海洋的決心。

但是,付出的代價畢竟還是太大了,新華夏至少在短期內,肯定不會再次來此遠征。陳海生的提議,安德烈斯其實早就想到了。雖然,為了布爾人的自由,安德烈斯願意付出生命,但是,自己同胞的生命,安德烈斯卻十分重視,這也是他能夠獲得自己同胞支持的最大原因。

安德烈斯明白,布爾人是沒有力量與大英帝國展開正麵交鋒的,不提別的,大英帝國的正規軍數量都要超過布爾人的全部人口,更何況,大英帝國還是此時世界上除了新華夏以外唯一的工業國家,軍工實力可想而知。

這一次新華夏表麵上說,願意提供軍火讓布爾人繼續抗爭,但是海戰過後,自己的彈藥都不多,更遑論繼續支援布爾人,最多的是一種心理安慰吧。至於將來的武器支援,就更加艱難了,失去了新華夏海軍強有力的支援,英軍封鎖德班港也沒有多大困難。因此,繼續抗爭,德班港必然成為布爾人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