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10月,北方已經寒風凜冽,但是南洋的氣候依然炎熱而濕潤。相比較環境,更令人燥熱的是緊張的氣氛。
新華夏太平洋第一艦隊主力,無畏級鐵甲艦21艘,其餘大小艦船76艘,會同大明無畏級戰艦23艘,其餘大小艦船72艘,組成一支龐大的混合編隊,向南呂宋進發。聯合艦隊新華夏一方司令官為陳惟漢,陳小虎最小的兒子,大明一方的最高指揮官則是南洋海軍提督薑尚坤。
為了協調指揮,雙方的幾名高級海軍官員組成了一個聯合艦隊司令部,由10名成員組成,雙方各有5人。
經過商議,他們決定,略過了南呂宋其餘不重要的據點,而是直奔南呂宋中心城市達沃,同樣也是南方最大的港口。隻要這個港口被拿下,其餘港口也就不在話下,完全可以不戰而下。
達沃雖然被西方列強經營多年,但是港口畢竟是港口,不可能建成銅牆鐵壁,即使有幾十門火炮,四十幾艘戰艦,麵對近二百艘、如同遮天蔽日般排布的戰艦,依然毫無還手之力。麵對如此強大的敵人,達沃港直接打出了白旗,停駐在港口內的西方聯合艦隊也不得不投降。
晚間,有5艘無畏級主力艦試圖在其餘艦船的掩護下逃竄,為華明艦隊發現,在後世的西裏波斯灣北截住。
這時候,華明艦隊再不手軟,在艦隊司令部的命令下,直接開炮。
麵對敵人優勢的火力,這五艘鐵甲艦明知不敵,再次打出白旗,但是,華明艦隊需要的是立威,哪會再允許敵人輕易投降?
最後,5艘西方聯合艦隊的鐵甲艦直接被擊沉在海裏,艦上的船員大多因為天黑的緣故,也葬身大海,少數人在天明時分獲救。
聯合司令部經過商討,決定趁勝追擊。此時的形勢,西方艦隊主力還在歐洲,根本沒有反應,此時的東南亞的防衛力量,相對於華明聯合艦隊的實力,簡直是毫無防守之力,一片空虛。
按照聯合司令部的商議結果,隻要迅速占領雅加達,以及馬六甲海峽對麵的英國駐軍,就相當於封鎖了西方艦隊北上的通道。雖然印尼群島海峽眾多,但是,風高浪急,適合大規模艦隊航行的通道不多,其餘的就要繞行很遠,那就不得不遠征了,華明艦隊以逸待勞,同樣將占有極大的便宜。
華明聯合艦隊在解除了駐守達沃的西方艦隊武裝後,就將這些艦船送到了馬尼拉,俘虜同樣也收押在馬尼拉。同時接受了補給,分兵兩路,開始繼續南下,一路越過望加德海峽,直奔雅加達。
識時務為俊傑,應該是大多數弱者的通病,尤其是將生命看得更加重要的西方國家。這一支分艦隊雖然隻有六十幾艘軍艦,但也足以掀翻整個印尼。迫於形勢,印尼的雅加達總督率領一眾下屬打起白旗,同樣如此的還有印尼當地的艦隊。
隨後,從馬尼拉派出了大量的民船,前來接應。
華明艦隊撤出了雅加達,邊上就有雅加達本地海軍艦船與這些民船。船上搭載的不僅有俘虜,更有大量的華裔,烏泱泱的艦隊向北麵駛去,後麵,是火光漫天的雅加達。
聯合司令部明白,隻有擰緊了拳頭才能打人,自然不想犯分兵把守卻處處守不住這樣的低級錯誤。荷蘭人畢竟在印尼經營良久,華明艦隊要想守住這裏很難,一沒群眾基礎,二不熟悉地形與防務,幹脆棄守。
另一陸海軍則抵達新加坡,在此補給一番,前往對麵的甘巴河口地區。
此地的英軍早已撤退,留下了一座空空的港口。就如同英國人愛燒別國的宮殿,新華夏與大明人同樣喜歡,為的就是不讓對手獲得補給。
前往雅加達的分艦隊在十一天後抵達新加坡,等待決戰的來臨。
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早就在準備與儒教國家的戰爭,其突破點就在海上。因此海洋進攻戰略都規劃的十分詳細,詳細到海戰大致路線,大致時間、大致地點甚至獲勝的概率都有所評估。然而,華明聯軍的速度還是太快了,已經影響到了他們所製定的原本方案。
據新華夏估計,大英帝國及其盟友隻能將海戰主戰場定在亞洲,因為大英帝國主要殖民地印度、荷蘭的殖民地印尼、西班牙的殖民地呂宋都在亞洲,鬧印支半島更是他們權力全力的目標,南亞與東南亞,是絕不容失的。
當然,他們也有可能進攻新華夏大西洋沿岸,但是新華夏完全可以不戰而逃,留下防備不力的港口,看似會讓西方列強占便宜,但是,西方國家拿到這些港口又有什麼用?單憑海軍,根本就守不住,至於調派陸軍,更是得不償失。倒是可以將這些港口交給美國,但是,這對於英國或者其餘西方國家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