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確實很急切的需要結束東線的戰爭,好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來發動對法軍的全麵進攻。然而,現在,僅僅是西線也不是法國一家了。英國隨著海戰失利,將賭注重新壓向了陸地。隻有確保一個穩定的後方,才能整合整個歐洲的力量,來共同應對新華夏與大明的東方力量。
如此,麵對英國與法國,普魯士並沒有勝算,甚至是處於劣勢的。
1835年初西線戰場,得到喘息之機的法軍也在英國的物資支援下,以潰軍為基礎,整編了近百萬軍隊,雖然軍事素質不高,但有道是蟻多咬死象,終於將普軍趕出了巴黎,並進行了有效的反攻。
然而,普軍畢竟精銳,憑借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就將幾十萬的法軍打了個落花流水。不過,普軍也明白,巴黎是法國的首都,對普魯士抵抗最為堅決,倒是沒有繼續進軍巴黎,在巴黎東麵大約六十公裏出的一個小鎮謝爾西駐紮了下來。這個小鎮扼守巴黎東麵的主幹道,控製了這裏,就阻止了法軍東進的可能,就可以保證普魯士對法國東北的實際控製,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隻是,法軍的反撲,也代表著普魯士再無吞並法國的可能,讓普魯士苦苦尋覓,轉機在哪裏。
此時,新華夏坦克與飛機的橫空出現,直接改變了北美戰場與巴拿馬運河的海戰結果,舉世震驚。普魯士自認為找到了製勝之機,為此向新華夏尋求技術援助。
新華夏此時已經清楚,有了日本的泄密,再想保密已經難上加難,既然如此,那就公平競爭,看各自的綜合實力好了。
此時,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接近尾聲,工業實力十分強勁,總的生產力事實上還要超過新華夏。與新華夏算是一個梯隊的。
第二梯隊原本隻有一個法國,可惜法國命運多舛,自從爆發了大革命,就幾乎一直處於戰爭與改朝換代之中,極大的阻礙了工業的發展,很快就被後起的普魯士趕上了。而且,普魯士還與絕大多數的工廠都是小型的手工工場的法國不同,雖然工場不多,但是規模普遍較大,且以重工業為主,這樣看來普魯士的工業實力其實還要強於法國,第二梯隊還有一個國家,那就是大明,在新華夏的支持下,以軍火為代表的重工業首先在大明落地生根,甚至後來居上的超過普魯士與法國的規模。沒辦法,大明的體量在哪裏,隻要前進一小步就是別人的一大步。
奧地利與沙俄就是第三梯隊了,新華夏甚至都沒有太多考慮。
所以,論起聯盟總實力的比拚,新華夏自認為自己一方還是更有優勢的。因此,不僅將飛機坦克的技術以無償援助的方式交給了大明,還同時交給了普魯士。
然而,新華夏還同時再次強調得到新華夏技術的前提,那就是,同盟一方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單獨與敵對國的一方或者多方進行談判,除非獲得最終的勝利。而且,新華夏還留了一手,內燃機技術還是依舊掌握在自己手中,新華夏的借口是,內燃機加工技術要求較高,隻有新華夏生產才能滿足需求;而且,開采石油的設備還要來自新華夏,甚至石油的勘探都需要新華夏來支援。
如此的種種限製,讓普魯士根本就不可能單獨與老毛子媾和。
甚至,在新華夏的要求下,還試探性的聯合奧地利與土耳其對東線的老毛子發動了一次進攻,嚇得原本打算繼續從(沙俄的)南線抽調兵力東進的老毛子好一陣哆嗦,隻能再次苦守南線。
這樣,處於中亞的大明軍隊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幾乎是以一天三十公裏的速度瘋狂的向著中亞內陸挺進。甚至,就連作為東線分戰場的酋長國軍隊也是進軍迅速,直接抵達了沙俄在西伯利亞的另一條重要河流,葉賽河畔。
沙俄再也坐不住了,要求英法必須在西線發動對普魯士的進攻,以減輕沙俄南線的壓力。否則,沙俄將單獨與東方戰線和談,退出戰鬥。
英法迫不得已,隻能硬著頭皮發動對普軍的進攻。
然而,英法聯軍雖然數量更多,幾乎是普軍的2倍,但普軍憑借犀利的火炮,素質更高的士兵,更有堅固的防禦工事,硬生生的一步未退,就守住了陣地。
沙皇還想繼續硬撐著,然而國內的局勢卻不容他硬撐了。
隨著饑荒的繼續,叛軍的勢力滾雪球般壯大,甚至許多平叛的軍隊都直接加入了叛軍,讓叛軍的勢力越來越強,沙皇國內的軍隊已經無法鎮壓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