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萬世一係天皇家族的終結(1 / 2)

在新華夏終於占領了蘇伊士運河以後,大明也清除了荷蘭在印尼的主要軍事力量,荷蘭總督範斯特代表荷蘭政府以及殖民地當局簽訂投降書。

新華夏與大明聯手控製了太平洋,印度洋,但是其中還有一個如同眼中釘似的存在,那就是日本。

對於這個膽敢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造反的小不點國家,騰出手來的大明也不打算容忍了。此時,日本在朝鮮已然有超過20萬的軍隊,已經幾乎控製了全部的朝鮮領土。越過鴨綠江,可就是大明的領土了。這對於大明來說,可不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時,可不是新華夏求著大明,而是大明強烈要求新華夏協同對日本的作戰。

新華夏原本對於大明先前自私的行為就頗為不滿,自然是不可能輕鬆答應大明的要求。不過大明也不是無條件要求新華夏的協助。大明提出,下劃線不用出動陸軍,隻要派出海空軍協同作戰即可,作為補償,大明願意再次加大力度放開對新華夏的移民數額的限製,願意在十年之內,每年放開五十萬的移民份額。

這些年,隨著新華夏與大明交流的日益緊密,大明民眾對於同文同宗且十分富庶的新華夏生活自然十分向往,每年申請移民的人口都在上百萬。

若是在以往,大明人口原本就眾多,有限的耕地也無法容納如此多的人口,對於移民還是持支持態度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首先是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海外殖民的需要,也需要大量人口,因此,大明開始對人口外流進行控製,尤其是針對華夏聯邦的移民配額限製尤其嚴格。為此,與以新華夏為首的華夏聯邦產生了許多矛盾。

因此,大明主動放開移民配額,新華夏還是相當開心。在此時,人口可就是國力。終於還是同意了與大明聯合出兵的要求。

大明其實也不想將軍隊耗費在貧瘠的朝鮮半島上。為此,與新華夏聯合製定了海空軍迫降日本的想法。

1636年初,新華夏與大明發布了聯合公報,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將軍隊撤退出朝鮮,賠償朝鮮的一切損失,否則將聯合對日本進行打擊。

島津齊興早在接到西方龐大的聯合艦隊在巴拿馬運河遭受重創的信息之後,其實就已經明白了自身的糟糕處境,對於日本的敗亡已經有所預料。

然而,他是一個意誌堅決,或者說是相當頑固的人。他一直在試圖以自己掌握的新興的空軍力量來扭轉乾坤。然而,憑借著強大的工業實力,新華夏將他的幻想狠狠破滅。為了困獸猶鬥,日本將飛機製造技術外流,試圖分散自身的壓力。

然而,從技術圖紙轉變成實戰的武器,還需要時間,新華夏與大明顯然是不願意給日本這個緩衝的時間。

僅僅不到一年半的時間,新華夏與大明就對其所代表的日本政府提出了最後通牒。

若是單純的投降,僅僅是撤出在朝鮮的軍隊,甚至賠償朝鮮的損失,島津齊興都可以接受。但是,公報還有更苛刻的條件,那就是,日本廢除天皇製度,天皇發布人間宣言,自身貶黜為平民階層。島津齊興為首的政府及軍隊主要官員,接受大明與新華夏的審判。

這可就太過嚴厲了。首先將自己為首的日本現政府及軍隊要員,交給對方審判,無疑是將自己的性命交到別人手上,這是島津齊興等人不能接受的。

而天皇為首的皇室,一貫宣稱自己是日照大神的後裔,是神在人間的代表,已經成了普通日本人的信仰,即使是天皇被幕府操控了近千年,這一點也從未被改變,事實上,這也是天皇家族能夠沿延續下來的重要原因。

所以,以島津齊興為首的日本政府不出意外的拒絕了新華夏與大明提出的公告。

新華夏與大明對於日本拒絕了公告的要求並沒有感覺奇怪。

1836年3月,新華夏與大明組建了一支以28艘航母為首的龐大艦隊兵臨日本東京。

日本知道此事已經瀕臨絕境,但是卻已然試圖困獸猶鬥。日本僅有的海空軍對著這支龐大的聯合艦隊發動了自殺式的攻擊。

艦隊顯然早有準備。

新華夏最後一台雷達發揮了最大的作用,在雷達的指引下,聯合艦隊戰機往往在日本戰機還沒有抵達戰場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敵人,嚴陣以待。

新華夏與大明的海軍航空兵所駕駛的飛機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絕大部分飛機都是戰鬥機,就是為了最大程度的壓製日本的戰機。相比較日本的戰機,新華夏研發的戰鬥機由於裝備了雙發動機,速度更高,且機動性更好。並且,進行了陣型訓練,就是最簡單的雙機編製,一主一僚,協同作戰。

戰機先進,編隊合理,最重要的就是,數量的絕對優勢。先和艦隊出動了一千六百多家飛機,而日本呢,僅僅拚湊出了一支五百多駕飛機的家底,如何能夠對抗?

悍不畏死的日本飛行員在連續三場空戰,每場都以全滅為代價後,殘餘的百餘架就再也不敢出戰了,瑟瑟發抖的躲在地下掩體內,再也不敢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