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的一切看起來和曆史一模一樣。”陳堪看著手中的報告道。
19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麵侵華戰爭,7月1日,《告抗戰全體將士書》發表,宣告戰爭全麵爆發。
197年7月8日,日軍猛攻北平南苑,次日,北平失陷。0日,津失陷。“以空間換時間,積勝為大勝”的大方針正式出台,在陳誠的建議下,主動在上海開辟第二戰場。
雖然因為保密工作沒做好,泄露秘密,但這在戰略上是一次偉大的創舉,日本發兵上海,加上日本內部的海、陸軍不和,上海拖住了日本三個月的時間。
上海攻陷之後,擺在日本眼前的就是一塊大肥肉,首都南京,如此一塊的肥肉自然是不可能不吃,然後日本的戰略方向就徹底偏移了,從原來的由北向南變成的由東向西。
雖然中國方麵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是在戰略上,這是一次勝利,在上海開打的時候,太原會戰也同時進行,197年9月中旬,太原會戰爆發。
在中國曆史上,太原的位置至關重要,打下太原之後,如果日軍集中兵力,那麼擺在日軍麵前的有三條“通之路”。
第一條,走陝西,入四川,完成戰略大合圍,這是蒙古滅南宋、我黨勝利的道路;第二條,入河南,下武漢,將中國一分為二,這是當年趙匡胤統一南方建立北宋的途徑;第三條,兵發河北,下徐州,兵臨南京,這是當年靖康之變、清滅明的路徑。
自古以來中國實現統一,除了明朝之外(因為明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由南到北統一中國的朝代),基本上都是這三條路,雖然具體路徑有所偏差,但大方向差別不大。
這就是為什麼主動在上海開辟第二戰場是一種戰略上的大勝利,中國的階梯狀的地理環境決定了由東到西統一是很難的事情。
上海戰場分散了日軍大量的軍力,同時給予了中國更多排兵布陣的機會,時間拖了半年,198年月為了實現華北方麵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隻能在徐州再打一場,台兒莊再次變成一台絞肉機。
198年6月6日開封淪陷,6月9日,黃河花園口決堤,用自然之力直接阻擋了日軍南下。
這就是之前陳堪問王虎的事情,花園口決堤,在戰略上無疑是成功的,為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但是站在這個時候,看這件事情,陳堪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黃河決堤,至少上百萬人死亡。
陳堪現在的精力都集中在香港,也無暇顧及其他,現在香港的情況很複雜,和現實世界不同,香港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不設防永久中立城市。
這類似於永久中立國,因為香港不是國家,所以被稱為“永久中立城市”,意義其實和永久中立國差不多,得到了包括美國、日本、英國、中國、法國等相關國家的一致認同,也就是這個位麵,未來不會有香港保衛戰,也不會有香港日治時期這些事了。
最著名的永久中立國就是瑞士,處在歐洲的中心位置,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波及到這個國家,冷戰期間,這個國家得到雙方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