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四章 最佳時機(1 / 2)

194年11月,中、英、美三國在開羅會商,並簽訂《開羅宣言》,確認聯合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是西方國家專門為二戰的德國方麵的一個詞彙,後來也用在了意大利和日本的身上。

無條件投降是指戰敗國向戰勝國不附帶保留條件的投降,這不是談判,戰勝國隻向戰敗國傳達單邊的迫降要求和投降的具體事宜。

這是因為二戰的一個起因是因為德國人不服輸,德國人一直不認為一戰自己輸了,德國人一直認為自己在一戰並沒有輸,是因為出現了某些背叛德國的人,所以才使得德國戰敗的。

在一戰德國宣布戰敗的時候,其實前線的軍隊還打了好幾場漂亮的勝仗,其實大盛,而且一戰的戰爭幾乎都是在其他國家的領土上進行,德國基本上沒受到戰火的影響,所以德國人不承認失敗,後方投降的消息傳來,前線部隊還不相信。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戰爭狂人會被德國民眾用選票一票一票的推上獨裁者位置的重要原因(希特勒的行為都是德國民眾用選票支持的,希特勒本人是通過民主的方式上台)。

因此二戰的時候,盟軍就發明了“無條件投降”,既然你不承認自己的失敗,那麼就打到你承認失敗為止。

而且無條件投降還有一個隱含前提,就是對方是不允許主動認輸的,隻有我們打得差不多了,覺得你該認輸了,那才可以。

1944年6月,美軍和日軍的艦隊在馬裏亞納西部海域遭遇,爆發了激烈海戰,日本將此役稱為“馬裏亞納海戰”,美軍則稱為“菲律賓海海戰”。

此戰日軍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艦隻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經此一戰,日軍的海軍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徹底落入美軍之手。

此戰的失敗,極大震撼了日本,最後東條內閣於戰役進行中的下台,不過戰爭繼續,此刻,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麵臨崩潰,戰爭真正的燒到了日本的本土。

1944年6月16日,盟軍的飛機開始對日本本土進行戰略性轟炸,轟炸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1944年10月0日,麥克阿瑟萊在特島登陸,然後通過大功率電台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的演講,隨後在日到6日之間爆發了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戰——萊特灣海戰。

經此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徹底地失去了戰場製海權,日本的遠洋軍隊完全成了無本之木,而那些在遠洋的日本社團和幫派的成員最後也隨著軍隊完蛋了。

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就是羅刹門,因為羅刹門有大量的成員駐紮在東南亞一些原產地,雖然都是武功高手,但是麵對盟軍的大炮,一樣被炸成了肉沫。

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從來都是一開始就海陸空三位一體轟炸,然後軍隊成為“收屍隊”。

有一些日本武者通過各種方式逃竄到香港,想在這個中立的城市尋求一絲立足之地,可惜,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香港的幫派和社團已經得到多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