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年,朱元璋以應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後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的口號北伐,攻占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
198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後朱棣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率軍南下,攻占南京,史稱“靖難之役”,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改元“永樂”,建立東廠。
朱棣駕崩之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駕崩後其長子朱瞻基即位,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兩位皇帝以德治國,國力強盛,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時期,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日後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145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幹涉朝政,獨斷朝綱,專橫跋扈,他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幹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
明英宗時期,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經常寇邊,1449年在王振的慫下,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禦駕親征,這就是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俘,而王振被大將軍樊忠所殺,曆史上這被稱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隨後兵部侍郎於謙擁戴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於謙力排眾議並拒絕求和,並且指揮大軍打退了瓦剌,瓦剌撤退之後,放回被俘虜的明英宗,兩個皇帝展開了一場關於皇位的爭奪,明英宗在親信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1464年英宗駕崩,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成化皇帝為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並且設立西廠,西廠橫行朝綱敗壞,導致民不聊生。
1487年明憲宗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勤於政事,對宦官嚴加節製,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勞累過度,一代明君孝宗去世,此時孝宗的兒子朱厚照(即明武宗,正德皇帝)隻有十五歲即位。
孝宗死前,唯恐朱厚照年少,易被奸人操控,無力主持朝政,不懂分辨忠奸,於是特令其弟弟朱無視創立“護龍山莊”,權力可淩駕所有朝廷機構,並賜予“丹書鐵券”、“尚方寶劍”,可以“上斬昏君,下斬讒臣”,與最高特務機構東廠相互製衡。
明朝的兩個特色機構東廠和錦衣衛,二者直接聽命於皇帝,明孝宗在位之時,對宦官嚴加管束,東廠、錦衣衛再不敢任意行事,但是孝宗一死,正德皇帝年幼,護龍山莊初建,東廠權利逐漸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