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一二章 體驗人生(1 / 2)

“王陽明。”從陳堪的嘴裏吐出了三個字。

“好!”著陳堪就消失了。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這是中國曆史上,不管是思想還是軍事都繞不過去的一個人。

之前過,陳堪做學術的理想是為了“立言”,這是古人所的“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之一。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現在學界公認的唯一一個達成“三不朽”就隻有王陽明一個人而已。

當然有人諸葛亮、曾國藩也完成了“三不朽”,但是不管是諸葛亮還是曾國藩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很多人並不認同他們的地位,唯一隻有對王陽明是沒有任何爭議。

在思想上,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又稱為王學),成為明代影響最大的思想,其學術思想後來傳至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各國,對日本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影響到了日本後來的明治維新,思想高度非常深遠。

有一種法,叫做中國曆史上有三個聖人,一個是先秦的孔子,一個是清代的曾國藩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王陽明。

在後世有很多牛人是王陽明思想的鐵杆粉絲。

最出名的兩個就是毛爺爺和蔣委員長,毛爺爺的不少思想和王陽明的思想一脈相承,早年毛爺爺沒少研究王陽明的思想。

而這個蔣委員長更是鐵杆中的鐵杆,“中正”這個字是他後來取的,名字的來源就是王陽明心學中的“大中至正”,後來他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苦心學習王陽明的思想,並以此治理寶島。

在日本,王陽明心學的地位和作用,幾乎就相當於文藝複興之於中世紀,尼采哲學之於德國,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隨身帶著一塊印章,上麵寫著七個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同時王陽明還是一個軍事家,在中國曆史上,文人用兵以三人為最,一個就是明朝的王陽明,還有一個是平定太平國的曾國藩,最後一個就是建立新中國的毛爺爺了。

王陽明在任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的時候,於福建、江西的深山老林中平叛,一舉蕩平了危禍數十年的叛亂,用兵如同鬼神一般。

而他的成名之戰,是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還記得星爺版《唐伯虎點秋香》嗎?寧王就是裏麵那個一直想要發飆而不得的王爺),而這個事情就發生在正德年間,陳堪在上個位麵曾經想要尋找過王陽明,但是沒有找到。

在曆史上,因為王陽明靠著一些民兵迅速地平定了這場叛亂,平定之後還出現了一個荒謬的事情。

這次正德皇帝是禦駕親征,但是剛走到半路上,就發現王陽明這個“沒眼界”的家夥,竟然三下五除二地將叛亂給搞定了。

這讓正德皇帝很不爽,這怎麼體現出他的武功呢,一開始是不接受寧王的投降,後來還生出一個把寧王放回去再作亂,由自己親手擒回的想法,同時也因此看不爽王陽明,沒有給王陽明封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