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堪一向是喜歡自由開放性的討論,不過能這樣和陳堪討論的人已經是越來越少,特別是陳堪曆經如此多位麵還經曆了王陽明的一生之後,這種孤獨的感覺就更加深刻。
因為陳堪腦海中的知識太多了,這些知識和感悟在陳堪的腦海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陳堪每時每刻都在更新這些知識和感悟,因此很少人能夠更得上陳堪的節奏。
不過這種習慣沒有改變,陳堪對於教育自己的學生,總是喜歡先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問出一連串問題,然後就不往下了。
學生的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了,陳堪卻不做解釋,那學生想要知道這些答案,怎麼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看書,再去思考。
這就是陳堪的最終目的,知道這些問題,其實有用嗎?實話,除非出去裝逼,不然用處真的不大,陳堪的本意就是讓他們學習和思考,陳堪始終認為大學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現在這個社會發展太快了,就拿學科來吧,可能你在剛剛高考完之後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某個專業是相當熱門的。
但是你要知道,你在大學有四年的時間,四年之後這個專業會怎麼樣?
就算四年之後還是很熱,但是你一開始就是幹最底層的,等你慢慢爬到中層的時候,少也要六七年,六七年之後這個專業的前景怎麼樣,你還能確定嗎?
不能,人工智能讓一切變得難以琢磨,在美國,本來律師是一個很高大上的職業,律師都算是中產階級,但是因為人工智能的出現,現在美國的律師失業率再不斷飆升。
公務員就一定安全嗎?還是鐵飯碗嗎?
不一定,現在大數據已經能做決策了,而且準確率比人要大得多,替代公務員不是不可能,所以任何選擇都有風險。
唯一能讓你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的,就是你學習新知識的能力,簡單的講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跳到其他領域的能力。
陳堪的這個做法不能保證對所有人有效,畢竟有些人確實是沒有太強烈的好奇心,不願意去看,不過隻要有一兩個願意,陳堪認為自己就算是達到目的了,比如現在,董冰心中已經萌發了要去看《臥底經濟學》這本書的想法了。
這是一本很好的經濟學書,裏麵沒有複雜的經濟學模型,也沒有枯燥的數學計算,都是一些最簡單的經濟學常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但是大道至簡,雖然簡單,卻講述了經濟學的大道理。
選擇書也是一種智慧,需要選擇一些有趣的書,這樣才能助長學習者的興趣。
可以做這樣的一個想象,比如一個人剛剛萌發了對於哲學的興趣,你就直接給他一本黑格爾或者是馬克思的哲學著作,那麼結果一定是對方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以後哲學書就成為他的“床頭讀物”,可以很好的促進睡眠。
不是黑格爾或者是馬克思的哲學著作不好,這是兩位都是頂尖的哲學大家,他們的思想太過於深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