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天色也晚了。部長,有點兒微醉。看著外麵恒星風留下的痕跡,在一點兒一點兒的被清理。
恒星風是指從恒星上層大氣射出的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恒星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恒星並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高速帶電粒子流。這種物質雖然與低溫行星上的空氣不同,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更簡單的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基本粒子——質子和電子等組成,但它們流動時所產生的效應與空氣流動十分相似,所以稱它為太陽風。
恒星風的密度與行星上的風密度相比是非常稀薄而微不足道的。一般情況下,在行星附近的行星際空間中,每立方厘米有幾個到幾十個粒子,而地球上風的密度則為每立方厘米有2687億億個分子。然而恒星風雖十分稀薄,但它刮起來的猛烈勁,卻遠遠勝過行星上的風。在行星上,12級台風的風速是每秒32.5米以上,而恒星風的風速,卻經常保持在每秒350~450千米,是行星風速的上萬倍,最猛烈時可達每秒800千米以上。
恒星是一個高溫的氣體球,可分為三層,平常用肉眼所見到的是“光球層”,光球層上麵的是“色球層”,再外麵的是“日冕”。色球層和日冕的物質都很稀薄,遠不如光球那樣明亮,平時無法直接看見。在日全食時,人們可觀察到暗黑的天空背景上,月掩日輪周圍呈現著血色的光區,這個恒星的最外層大氣就是日冕。由於日冕具有高溫,氣體的動能較大,因此可克服恒星的引力向星際空間膨脹,形成不斷發射的一種較穩定的粒子流,這就是恒星風。
恒星風的主要成分是質子和電子,還有少數是氫原子核等,這些掙脫了恒星引力的粒子沿著日冕的磁力線,飛向星際空間。在恒星附近,恒星風基本沿徑向行進;在遠離恒星的區域,太陽光線由於受恒星自轉的影響,形成阿基米德螺線,恒星風就伴隨此螺線射向太空。
在太陽係中,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的日冕組成完全相同。73%的是氫,25%的是氦,還有其他少量雜質。但2004年的Genesis探測器的取樣分析還沒有結果。它在返回地球是因為沒能打開降落傘,而緊急降落,被損壞了。在地球附近,太陽風速為200-889km/s。平均值為450km/s.大約800kg/s的物質被以太陽風的形式從太陽逃逸。這同太陽光線的等價質量相比是很小的。
如果把太陽光線的能量換算成質量,大約每秒鍾太陽損失4.5Tg的質量。因為太陽風是,所以太陽磁場被它承載。一直到大約160Gm的地方,由於太陽的轉動,太陽磁場被太陽風拉扯成螺線形狀。超過此距離,太陽對太陽風的影響減弱。
通常太陽風的能量爆發來自於太陽耀斑或其他被稱為“太陽風暴”的氣候現象。這些太陽活動可以被太空探測器和衛星測到。主要標誌是強烈的輻射。被地球磁場俘獲的太陽風粒子儲存在VanAllen輻射帶中,當這些粒子在磁極附近與地球大氣層作用引起極光現象。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磁場的其他行星也有極光現象。在星際介質中,太陽風就像是吹出了一個“大泡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