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教育的含義與本質
一、什麼是“愉快教育”
其本質特征究竟是什麼,在這一問題上,理論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觀點是“主導論”,認為“愉快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一係列方法、技能或技巧,讓學生愉快地接受與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教學藝術的水平的高低,綜合地體現在教師的教育機智、思想境界、人格力量和學識水平等方麵。在激勵、喚醒與鼓舞學生攝取精神營養,充實和完善自我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主導作用。
第二種觀點是“主體論”,就是在全部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堅持學生是主體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麵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的同時,個性也得到健康發展。
第三種觀點是“環境論”,認為“愉快教育”著眼於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育活動的有機結合,把全麵發展的教育,融合於全部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結合之中。
第四種觀點是“素質論”,認為“愉快教育”就是素質教育。提倡“愉快教育”不僅隻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而是以激發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核心,以全麵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目標,在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德、智、體、美、勞五育全麵展開,全麵落實,自覺革除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弊端,實現小學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第五種觀點是“情緒論”,認為“愉快教育”屬於情緒範疇,是以人的全麵發展為目的,促使兒童由負情緒向正情緒發展。在這期間,興趣、審美、成功、創造、理解、尊重、信賴貫穿於教學過程,使師生獲得教與學的愉快體驗,同時,身心得到和諧健康的發展。
教育藝術的真髓在於快樂教育,快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統一。真即科學性;善即倫理性;美即審美性。教育教學過程始終表現著人類社會真善美的力量與假惡醜力量抗爭的特色。教師的天職就是向學生傳播真善美的福音,揭露和鞭笞假惡醜的劣跡惡行,引導學生追求正義、真理和進步。從本質上說,教育藝術就是科學地、人道地、藝術地雕造年輕一代的靈魂,使之成為人類進步所需要的正直、誠實、文明、有教養和個性和諧發展的新人。
北京師範大學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老師對愉快教育下了一個定義並作了四點說明:
愉快教育就是充分調動師生兩者的積極性,使教師樂意教,學生樂意學,在師生融洽、合作的氣氛中,全體學生得到和諧全麵的發展。這有幾點要說明。
第一點,愉快教育不僅是學生愉快地學習,而且是教師愉快地教學。教育教學工作是雙邊的活動,不可能隻有一方麵的愉快,不可能是學生是愉快地學習,而老師卻皺著眉頭,在那兒苦思冥想或者把它當作一份苦差使。有些教師特別是年輕的教師一開頭還是很好的,後來遇到些困難,特別是遇到一些差的學生,學生本身不願意學習,你啟發他,他不學,過去用壓服的方法,現在要開展愉快教育了,怎麼辦?所以老師要愉快。做到這一點還是很不容易的,隻有師生大家都感到愉快,這個愉快教育才能進行下去。教師怎麼能做到愉快呢?教師要對愉快教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要樹立起一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教育觀。
第二點,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不能光有教師的積極性,還要有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活動當中。
讓學生參與,調動學生主動性,是開展愉快教育的關鍵,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麵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主動”這兩個字是關鍵。學生主動了,才能生動活潑,學生不主動、被動了,怎麼能生動、活潑呢?很多研究表明,學生參與的越多,教育效果越好。
教育過程的全過程學生都可以參與,這也有各種模式,一個教育模式是單向模式,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給學生提問。學生再回答,有的還可以向老師提問,現在咱們還沒有做得到這個。還有一個模式是多向的,學生之間展開討論。越是多向越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使知識發生遷移,舉一反三。
第三點,要建立一個融洽合作的師生關係。隻有在這種氣氛中,學生才能有積極性、主動性,融洽合作的師生關係是基本條件,或者是根本的條件,因為師生關係是一個潛在的課程。潛在課程,不在課表上,是無形的。學校的環境、學校的一切設施.學校的氛圍、教師集體的氣氛、學生集體的氣氛,都是潛在課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師生關係,人際關係。過去我們講師生關係是講民主、平等、團結的師生關係,這種講法當然是不錯的。但是這種講法還不夠,因為民主、平等、團結的關係,隻是反映了有點帶有法律性質的一種人際關係,還沒有反映出師生之間情感上的親密關係,民主、平等的關係拿到父子之間也應該是這樣子,但是父子之間的關係還不能隻是民主、平等、團結,父子之間還有一個親子的關係,還有在血緣上、情感上的關係。師生關係也有這一點,當然師生關係和父子關係不一樣,但是師生關係在情感上應該不亞於父子關係。所以要提出和諧、協作的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