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教一篇課文,先根據教材、學生實際,製訂出經過主觀努力,能夠通過自學攻下的明確目標,一開課就向學生宣布;接著根據目標,指導學生分步自學,不斷攻擊“目標”;最後在分步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多種綜合練習,全麵檢查,查漏補缺,攻下“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自學目標明確,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己學會讀懂。

十六、“童話引路”式

根據兒童的思維方式就帶有童話的特點——富於幻想,喜好新奇,借助童話的魅力,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語文和發展思維的能力,受到審美的啟蒙教育。這種教法,讓學生講童話故事,聽童話故事,擴大童話閱讀量,編寫童話,把自己的體驗用童話形式表現出來,讓孩子在童話世界裏輕鬆、有趣地識字、閱讀和寫作。

十七、實驗演示式

讓學生親自動手運用某些具體材料來驗證課文中的某個道理,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實物、模型按課文要求作表演,以喚起形象思維,培養學習興趣。在使用中實驗演示要密切配合課文的聽、說、讀、寫訓練,防止上成常識課和藝術課。

利用數學學具進行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看一看,擺一擺,想一想等等,感知學習內容,形成愉悅表象,由表象聯想發展到思維和創造性想象,讓學生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才,使學習內容在有趣的體驗中牢牢記住。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於手指尖上。”讚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為智能培養和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

十八、圖示式

就是將教材內容用簡筆畫、符號和文字組成一幅簡明形象的剖析圖像。圖示法使學生感知強烈,容易激發興趣,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使用時圖示要精心設計,要簡筆易成,要密切配合課文講讀,逐步進行。

十九、“活動”教學式

這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需要,以獲得處理事物的社會經驗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活動。“活動”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受教育者既動手又動腦。就是采用一種比較自由、不拘形式,以個別兒童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它的重點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和思索,而不是教師傳授。全班學生分組圍坐,座位多向。教師沒有固定位置,進行整體教學時站在黑板前,平時輪流到各組引導和協助學生學習。

二十、“自然閱讀”式

這是法國小學的一種教學法。把兒童置於自己能夠主宰自己學習的境地,讓他們富有情趣地、自覺自願地去學習。當然,這一切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使用時,要創造讀書環境,加強輔助環節。開展通訊活動。

二十一、“愉快”教學式

就是針對學生“學”的需要,適當引進與教材直接有關的新信息。同時,在學好課程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各種富有趣味的活動,如“紅領巾與好書交朋友”,一二分鍾的“小演講比賽”,以及“語文劇場”、“訪問標點符號先生”、“故事大獎賽”、“即景寫作”、“即席講話”等,使語文教學活動在一種愉快的情緒氣氛中進行。

二十二、意會遷移式

運用意會的手段,達到遷移的目的,是這一教學法的核心。教學中啟發學生借助形象觀察、聯想體會、表演體驗、想象創造等方法領會課文的內容。教學步驟應根據課文的實際,把一係列的意會方法由淺入深地串聯在一個整體內。

二十三、欣賞教學式

它適用於看圖學文或圖文並茂,充滿詩情畫意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充分調動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參與鑒賞,使大腦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去感受圖文,經過綜合,再創造出一幅統一的主體畫麵。它可以是音樂欣賞、畫麵欣賞、文句欣賞、結構欣賞、朗誦欣賞等等的有機結合。

二十四、假想遊覽式

它適用於看圖學文中的有關課文和遊記體課文。以圖(景)和文為憑借,作假想遊覽的形式,通過觀察、閱讀、想象,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圖、文所描繪的美景,達到陶冶情感、培養觀察、想象和閱讀能力的目的。

二十五、觀察、閱讀、印證式

這一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指導觀察,獲得感知;第二步是閱讀,理解內容;第三步是印證,通過繼續觀察,獲得深化。重點是第二步。整個教學過程:“感知——理解——深化”,不僅符合認識規律,而且有利於開展想象,激發起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悅中觀察,歡快中閱讀,活潑中印證深化。

二十六、形象手勢式

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沒有充足的、豐富的經驗背景,又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所以在教學中,他們需要借助直觀形象的手勢,能幫助他們理解的實際背景,作為輔助思考之用。如學習大於和小於號時,可由教師引導學生用形象的手勢來表示。如用右手表示大於號。反之用左手表示小於號。然後讓學生做填符號習題:12()20,10+5()14。學生用無聲的語言來表示出大於號和小於號,這種練習麵廣,密度大,反饋快,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