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少年中國之精神(1 / 2)

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不可不時時刻刻保存這種批評的、冒險進取的、開會的人生觀。

上回太炎先生談話裏麵說現在青年的四種弱點,都是很可使我們反省的。他的意思是要我們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憑藉已成的勢力;(三)不要虛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騖遠。這四條都是消極的忠告。我現在且從積極一方麵提出幾個觀念,和各位同誌商酌商酌。

一 少年中國的邏輯

邏輯即是思想、辯論、辦事的方法。一般中國人現在最缺乏的就是一種正當的方法。因為方法缺乏,所以有下列的幾種現象:(一)靈異鬼怪的迷信,如上海的盛德壇及各地的各種迷信;(二)謾罵無理的議論;(三)用“詩雲子曰”作根據的議論;(四)把西洋古人當作無上真理的議論。還有一種平常人不很注意的怪狀,我且稱他為“目的熱”。“目的熱”就是迷信一些空虛的大話,認為高尚的目的,全不問這種觀念的意義究竟如何。今天有人說:“我主張統一和平”,大家齊聲喝彩,就請他做內閣總理;明天又有人說:“我主張和平統一”,大家又齊聲叫好,就舉他做大總統;此外還有什麼“愛國”哪,“護法”哪,“孔教”哪,“衛道”哪……許多空虛的名詞;意義不曾確定,也都有許多人隨聲附和,認為天經地義,這便是我所說的“目的熱”。以上所說各種現象都是缺乏方法的表示。我們既然自認為“少年中國”,不可不有一種新方法,這種新方法,應該是科學的方法。科學方法,不是我在這短促時間裏所能詳細討論的,我且略說科學方法的要點:第一,注重事實。科學方法是用事實作起點的,不要問孔子怎麼說,柏拉圖怎麼說,康德怎麼說;我們須要先從研究事實下手,凡遊曆、調查、統計等事都屬於此項。

第二,注重假設。單研究事實,算不得科學方法。王陽明對著庭前的竹子做了七天的“格物”功夫,格不出什麼道理來,反病倒了,這是笨伯的“格物”方法。科學家最重“假設”。

觀察事物之後,自然有幾個假定的意思,我們應該把每一個假設所涵的意義徹底想出,看那些意義是否可以解釋所觀察的事實?是否可以解決所遇的疑難?所以要博學,正是因為博學方才可以有許多假設,學問隻是供給我們種種假設的來源。

第三,注重證實。許多假設之中,我們挑出一個,認為最合用的假設,但是這個假設是否真正合用?必須實地證明。有時候,證實是很容易的;有時候,必須用“試驗”方才可以證實。證實了的假設,方可說是“真”的,方才可用。一切古人今人的主張、東哲西哲的學說,若不曾經過這一層證實的功夫,隻可作為待證的假設,不配認作真理。

少年的中國,中國的少年,不可不時時刻刻保存這種科學的方法,實驗的態度。

二 少年中國的人生觀

現在中國有幾種人生觀是“少年中國”的仇敵:第一種是醉生夢死的無意識生活,固然不消說了;第二種是退縮的人生觀,如靜坐會的人,如坐禪學佛的人,都隻是消極的縮頭主義,這些人沒有生活的膽子,不敢冒險,隻求平安,所以變成一班退縮懦夫;第三種是野心的投機主義,這種人雖不退縮,但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見,所以他們不惜利用他人,作他們自己的器具,不惜犧牲別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來滿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緊要關頭,不惜作偽,不惜作惡,不顧社會的公共幸福,以求達他們自己的目的。這三種人生觀都是我們該反對的。少年中國的人生觀,依我個人看來,該有下列的幾種要素:第一,須有批評的精神。一切習慣、風俗、製度的改良,都起於一點批評的眼光。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習俗,都最容易陷入機械的習慣,到了“機械的習慣”的時代,樣樣事都不知不覺的做去,全不理會何以要這樣做,隻曉得人家都這樣做故我也這樣做。這樣的個人便成了無意識的兩腳機器,這樣的社會便成了無生氣的守舊社會。我們如果發願要造成少年的中國,第一步便須有一種批評的精神;批評的精神不是別的,就是隨時隨地都要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