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曉鬆校長、雷原與王寧寧教授主編的北京開放大學經典讀本係列叢書分兩輯共二十四本,即將問世。

兩輯叢書有一些基本的特點:

第一,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解讀,以此體現述而不作的治學精神。對這些經典的闡釋有利於奠定文化基礎,厚積薄發,使我們的文化永遠有一個憑借。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經典著作,並且我們對經典永遠保持著一種敬意,使經典著作成為我們傳統文化的根本與源泉,如此,也使我們的文化自始至終有一個中心。

《〈論語〉導讀》、《〈大學中庸〉導讀》不僅加了拚音,還加了注解與導讀。《論語》、《大學》、《中庸》被列入《四書五經》,自宋之後一直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今天以這種敬意與溫情對待仍然是必要的,民族文化的傳承既離不開這種精神,也離不開這種做法,在複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事業中,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種精神與態度。中華民族即使遇到磨難或災難,有這樣那樣的不測,若還有幾部經典,我們能朗朗上口地背誦下來,記在大腦裏,藏在心中,用在實踐,我們的中華民族就必然有複興之日。背誦和研讀經典,有熟能生巧的意義,修身養性,啟迪智慧,自覺覺他,這必將對改變人生的氣象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經典條理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使讀者易於把握並有針對性。諸如《自然的智慧——〈老子〉》從五個方麵解讀《老子》,即信仰、常道、常名、貴生與為政。與現實社會緊密結合,作者提出自然經濟思想,還提出自然財富與人為財富的概念,針對的正是現代經濟生活中為財富而財富,不惜以毀壞生態環境為目的的問題。我們一方麵在創造人為財富,但同時在毀壞自然財富,創造與毀壞孰多孰少,難以估算。作者認為今天的增長忽略了對自然財富破壞的統計,如果細細計算,可能在很多方麵是負增長。真是應了老子無為勝似有為的觀點,不能不令人深思。

第三,綜合性強,突出了一個“博學”的特點。有對義理類的經典著作的解讀,有考據類的曆史疏通,有辭章類的文學、詩詞、歌賦賞析,有依據藝術獨創與影響廣泛等標準寫成的《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經典選讀》、《台港名家名作選讀》、《中國現代詩歌經典選讀》,甚至還有體現女性主義傾向的《中國女作家名篇選讀》,以及滲透於我們生活各個層麵的政治、經濟、養生、農村、知識論方麵的著述,等等,具有博通的特點。

第四,重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修齊治平的理想,用另一種說法即是重在治道。舉例來說,像《〈鄉村建設理論〉述要》,關於鄉村建設問題,至關重要,農耕文化在全世界範圍而言都應屬於基礎文化。在人類曆史長河中,文化可分為遊牧、農耕、商業三種類型。在此三種文化中,遊牧、商業文化均有向外依賴性,其生產方式必須依靠與農耕文化的交換才能實現,不交換則不能滿足人們基本的需要。因此,商業文化必須依靠強力促使貿易交換的進行或者依靠強力掠奪農耕文化下的糧食等,否則無以生存。就今日世界來看,糧食生產不僅是人生存的根本保障,也是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根本保障。農耕文化倡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和諧的;在農耕文化下人們崇尚和諧,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勤勞、儉樸,這對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意義重大。

中國文化自1840年之後,遇到了西方商業文化的衝擊,中國傳統文化原有的一切被打破,中國文化要再一次在新的形勢下、在全球範圍內重新設定自己的治理模式,此時的文化側重在治道方麵。本係列叢書正好體現了這一特點,抓住了時代的脈搏。如叢書中《中國經濟思想史擷要》與《〈三民主義〉導讀》等書都有此傾向。

序寫到這裏,我對北京開放大學編寫這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人文為本”的係列叢書感到由衷的欣慰。欣慰之餘,我還真希望能將經典係列叢書像以前我曾經寫過序的《國學經典選讀》一書一樣,繼續在通識教育中發揮作用,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能在我們的正式學習和教育體係中得以體現,甚至在建構終身學習體係中得以體現,用真正優秀的中國文化培植我們的民族元氣,豈不更好!

中國教育問題不少,甚至比較嚴峻,嚴峻到有人忘記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國人若丟掉了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何以稱得上偉大?在當今商品經濟日益深廣、物質追求更多的社會,中國人若沒有傳統文化的精神作為支撐,何以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中華民族若沒有傳統文化,中國修齊治平的理想又何以能彰顯光大?

我不但很樂意為北京開放大學經典係列叢書寫序,我還希望北京開放大學以此係列叢書作為素質教育、通識教育讀本,列入選修學習內容,向更多的大學生和市民讀者推廣。改革教育體製勢在必行,開放大學或許能成為教育改革的星星之火然後成其燎原之勢吧!

壬辰春月 湯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