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01渡江前夜
曆時六十六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了。解放軍占領了長江以北大片土地。鹽阜地區這個老革命根據地一片歡騰,人民無不歡欣鼓舞,男女老少煥發著青春,飽受苦難的人民開始了新的生活。
濱海縣支前總結大會受獎儀式一結束,韓培信就立即回到濱海縣響水鎮。身為縣委書記兼縣長的韓培信,首先要對機關進行休整,要親自去安撫在支前工作中犧牲的民工家屬,還要追認那些在支前中犧牲的同誌為烈士,同時要召開慶功大會,向廣大群眾宣傳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鼓舞人民群的眾鬥誌,發動群眾,發展生產,準備迎接大軍過江。
韓培信與王浩,這對在戰爭中相識、相愛、結婚的年輕夫婦,終於迎來了全國解放的曙光,他們的小家庭充滿了歡樂。現在,韓培信和王浩已經是三個孩子的父母了,1945年建華出身後,他們又相繼迎來了次子建中和三子建明。現在,他們的小家庭已經是五口之家了。
這天晚上,韓培信終於回到家裏,夫妻倆說不出的高興,全家團聚在一起,夫妻兩的心裏如蜜拌糖,苦難的日子就快過去,艱難的歲月即將成為曆史。韓培信一手抱著剛會走路的建明,一隻手牽著三歲的建中,五歲的建華在屋子裏奔來跑去。韓培信興奮地說:“王浩,我真的沒有想到,我們的勝利這麼快就真的到來了,我們已有了三個孩子,這個小家庭的隊伍壯大了,我們理想的大家庭的幸福生活就要實現了。”
韓培信這樣一說,王浩陡然想到韓培信曾經說過的話:“到時候,我們一定會有自己理想的大家庭,也會有自己理想的小家庭的。”當時王浩並不理解韓培信所說的“大家庭”的深刻含義,現在她恍然大悟,全國的解放已經指日可待,全國人民即將有自己理想的大家庭。
王浩說:“現在長江以北已經解放,國民黨節節敗退,不知道下麵會怎麼辦?”
韓培信說:“在三大戰役中,國民黨失敗了,他們的軍隊被殲滅了154萬,投誠100多萬,傷員不計其數。但蔣介石仍不甘心失敗,在美國的策劃下,一麵與我們假和談,一麵部署江防,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撓我們過江。我看他是在耍花招,不信你看,還要打,不打他們就是不死心。”
就在這時,濱海縣委接到十一地委的通知,要求濱海縣委組織一套縣級領導班子,準備渡江南下。接到通知後,韓培信立即寫了報告,要求隨軍南下,地委很快就批準了他的請求,並指示由他負責組建一個縣的班子。韓培信研究挑選了87人的班子,在他的帶領下,按照上級指示,在指定時間到達南通地區如皋東南的白蒲鎮,做好渡江準備。隻等北平的國共談判的結果。
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根據毛澤東發表的“八項和平條件”開始談判。共產黨的原則是談成就和平過江,談不成就打過長江。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按預定部署發起渡江戰役。
而此時,華中工委在白蒲鎮組建了蘇州地委和所轄各縣的領導班子。韓培信被分配接管常熟縣,這個班子由三方麵人員組成:一部分是濱海縣的87人,一部分為常熟縣地下黨員,還有一部分是隨軍南下支前幹部。
韓培信臨走前,對王浩說:“現在長江以北已經解放,解放軍打過長江,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你別擔心我,做好工作,帶好孩子,我安定好了,一定隨時把你和孩子接過去。”
王浩說:“你放心吧,我們這一帶解放了,人民政府已經建立,群眾覺悟也很高。”
韓培信說:“我一直不放心姐姐,沒想到,任務這樣緊急,又不能去看她了,你安排時間,代我去看看他們,姐姐這一輩子不容易,她……”韓培信眼眶裏噙著淚,說不下去了。
王浩說:“你放心吧,我一定安排時間,把建華、建中、建明都帶去,給姐姐看看,全國馬上解放了,等我們安定下來了,把姐姐接過去,我們一起生活。”
韓培信摟著王浩說:“謝謝你,還是我老婆理解我。”
就在這時,常熟縣地下黨派人來到白蒲鎮,向韓培信介紹了常熟縣國民黨和其他各方麵情況,還送來了資料,韓培信抓緊時間看資料,並且研究製訂了建立新政權後如何開展工作的計劃。
在準備渡江之前,韓培信和部隊組織民船。這些天,白蒲鎮連日陰雨,長江大堤上泥濘路滑,寸步難行。這天夜裏,韓培信帶領同誌們冒著雨,打著燈籠到處找船。韓培信說服了一個船老大,船老大讓他們上另一隻船,那隻船是他親戚的。韓培信謝過船老大上了船,此時江麵上風大,一陣風吹來,燈籠被刮到了江裏,韓培信一個踉蹌,差點掉到江裏,幸虧兩手抓住了船沿。
韓培信他們跟隨部隊到達江陰對岸,望著滔滔江,大家很興奮,勝利就在眼前,他們就要渡江了,大家談論的話題都是渡江。渡江的船早就準備好了,多是漁民打魚的小木船,大一點的是跑運輸的船,有布做的帆,可以坐二三十人。
渡江,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這是多麼莊重而又神聖的時刻。大家緊張地等待著中央的渡江命令。
晚上,天快黑了,江麵上靜悄悄的,沒有什麼風浪。韓培信把所有的船都蓋上樹枝,隱蔽在江邊的蘆葦叢裏。大家屏息凝神地注視著對岸,等待渡江的命令。
02勝利過江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百萬雄師以沿江湖區魚民的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千裏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占領九江、安慶、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無錫、鎮江等城,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24日淩晨,占領總統府。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徹底滅亡。
此時的江陰渡口,江南江北,雙方對峙,戰火一觸即發。1949年4月20日,國共兩黨的和談未成。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戴戎光接到蔣軍第一綏靖區司令丁治磐“準備作戰”的命令後,下午即驅車趕到黃山炮台,坐鎮指揮。深夜,蔣軍二十一軍布置在靖江八圩作橋頭堡的一四五師遭到解放軍炮火襲擊,該師參謀長打電話給要塞炮兵總台長唐秉琳,要求“炮火支援”。唐秉琳接到電話後,一麵表示支援,一麵命令黃山炮台減縮四百米射程,炮彈雨點般地落在敵軍一四五師陣地上,電話線被打斷,敵軍驚慌失措,一四五師師長在報話機裏苦苦哀求:“請停止炮擊!”
而在大軍渡江戰役前夕,中共華東局派社會部情報科長王征明,通過華中工委安排秘密打進了江陰要塞,協助中共地下黨組織進行策反工作。
為了迎接我軍部隊登陸。盡可能不打槍,不打炮。根據要塞中共地下黨員唐秉琳的要求,三野十兵團又從二十九軍中選派了團長李幹和教導員徐以遜與陸德榮、王剛等四位同誌分別以“衛士”、“勤務兵”等身份為掩護,秘密打入江陰要塞,唐秉琳和唐秉煜將他們安插在炮兵總台、遊動炮團和守備總隊裏工作。
4月18日晚,王征明在中共江南工委交通員的護送下到了江南,亦打入了江陰要塞。翌日午後,王征明召集要塞地下黨員,傳達了三野十兵團首長的命令和起義當日要塞部隊的口令以及左臂戴白布為標記等,並作了具體分工。會後,要塞地下黨立即行動起來,準備迎接大軍渡江。
這時在江北的三野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命令:“時機已到,全體登船出發!”
21日淩晨一時左右,解放軍渡江先頭部隊在肖山和長山北麓登陸。中共地下黨員徐以遜在肖山腳下接到了解放軍渡江登陸部隊,立即帶領部隊往黃山與要塞起義的部隊會師。
淩晨兩點以後,解放軍渡江部隊前鋒已抵達南岸,為不失戰機,配合大軍渡江,唐秉琳一麵布置王剛和李勇有立即切斷江陰要塞對外的通訊聯係;另一方麵布置了傭基炮台執行佯攻射擊計劃(即用不卸保險,不裝引信的炮彈發射),借以繼續迷惑敵人。
此時,戴戎光在總台指揮所裏。他身邊的警衛都已經被中共地下黨員支開,唐秉煜和李幹、吳銘等同誌已將戴戎光監視起來,直到唐秉琳命令發射不卸保險的炮彈時,戴戎光才發現情況不妙,氣急敗壞地叫嚷:“你們打的什麼炮?這打的是歡迎的禮炮呀!”但為時已晚,發現身邊連一個衛士也沒有了,已知大勢不妙,卻不敢吭聲。
天蒙蒙亮,徐以遜帶領解放軍渡江先頭部隊到了黃山腳下,與要塞起義隊伍會師,唐秉煜把黃山各炮台放哨全部換了,和吳銘、李幹等人持槍衝進指揮所,槍口對準戴戎光,戴戎光慌了手腳。吳銘大聲宣布說:“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江陰要塞全體官兵宣布起義了,你隻有繳械投降!”戴戎光聽了,頓時嚇得臉無血色,結結巴巴地說:“我跟貴軍從未作過戰,我對貴軍向來是友好的!”吳銘說:“你的情況我們了如指掌,不必多說了!”戴戎光見狀便無可奈何地說:“既然事已如此,我就繳槍投降吧!”說著戴將所佩帶的左輪手槍和子彈袋解下,交給唐秉煜,癱坐在行軍床上。
這時,唐秉琳立即命令江陰要塞各炮台和遊動炮團全部調轉炮口,舉行戰場起義。我南下大軍在東線未費一槍一彈,勝利渡江。
晨曦中,一麵鮮豔的紅旗在黃山炮台上空隨風飄揚。
江陰要塞起義的成功,進一步敲響了國民黨滅亡的喪鍾。
4月27日,蘇州解放。隨後,蘇州軍管會、中共蘇州地委、市委和行署、各縣政府成立。宮維楨任地委書記,孫加諾任副書記,張維茲任副專員;同時蘇州各縣主要領導就位,吳江縣委書記魯琦,常熟縣委書記李淩,昆山縣委副書記李聚茂,昆山縣長劉同溫。
李淩和韓培信帶領的87名同誌過了江,在江陰下船,雖然江南到處炮火連天,但所到之處捷報頻傳,凱歌震天。韓培信和他的同誌們便馬不停蹄地登上汽車,隨軍經無錫到達常熟,1949年4月27日,常熟城裏城外,到處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韓培信身穿黃軍衣,腰間勒著皮帶,身上掛著那支德國造的勃郎寧手槍。走在隊伍最前麵。大街上到處掛起“熱烈慶祝常熟解放!”“中國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的標語口號。大街兩旁擠滿了歡迎常熟解放的男女老少。
03換了人間
解放前夕,經中共中央批準,江蘇相繼成立蘇北、蘇南兩個區黨委,連同南京市委,均屬華東局領導。
常熟解放了,常熟人民見到了陽光!
常熟是魚米之鄉,何謂常熟?當地人流傳這樣的說法:常熟者,常年熟也,年年豐收。
1949年4月27日孫加諾和韓培信身穿黃色戎裝,身後跟著長長的隊伍,邁著堅定、雄壯的步伐,高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歡迎人群的歡呼聲和口號聲中,威風凜凜地走進常熟的大街。他們代表華東野戰軍前來接管國民黨常熟縣政府。
國民黨常熟縣作惡多端的縣長、縣黨部書記安蔚南,早已帶著全家逃到台灣去了。留下的部分文書、檔案和一般的舊人員,有幾十個人。個個膽戰心驚,手捧卷宗、大印,恭恭敬敬地迎接解放軍的到來。當天,軍事管製委員會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常熟縣解放,軍管會接管常熟縣。同時宣布軍事管製委員會主任孫加諾,秘書長韓培信。
長期以來,國民黨盤踞上海和南京這兩個重要城市,長江沿線地區也就成了國民黨的統治區。接管常熟後,一方麵要發展生產,發展經濟;同時還要清理舊社會的殘渣餘孽,整頓市場,安定人心。
常熟縣軍管會堅決執行黨中央的指示,執行華東局接管新區方麵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隨後,建立了常熟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李淩任縣委書記;陳康、康克任縣委副書記;錢伯蓀任縣長兼市長;韓培信任副縣長兼副市長。不久錢伯蓀調上海工作,韓培信接任縣長兼市長。
新政權建立後,著手大力整頓城市秩序、安定人心,大力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宣傳對留用人員的政策。
韓培信渡江來到常熟還不到一個月,就接到命令,人民解放軍即將攻打上海。要他組織二百人的後勤救護隊,組織征集供1個團1個月的糧食。
人民解放軍攻取上海的決心與部署是在渡江戰役的進程中進行的,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於4月底5月初向總前委、華東局、第三野戰軍發出一係列指示,要求抓緊完成占領上海的準備工作,既要殲滅守軍,又要完整地接管上海,以利上海以後的建設,並保護外國僑民。在軍事部署上,要先占領吳淞、嘉興,封鎖吳淞口和乍浦海口,斷敵海上退路,防止大批物資從海上運走。總前委為貫徹《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心以第三野戰軍所屬第9、第10兵團8個軍(後增加第7、第8兵團各1個軍)及特種兵縱隊近30萬人的兵力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軍主力集結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一帶休整,準備對付帝國主義的武裝幹涉,支援第三野戰軍作戰。
蘇州緊鄰上海,必須支援上海戰役,根據蘇南區黨委的指示,他們要籌集糧食和物資。韓培信說,支援上海戰役是常熟縣委、縣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要迅速組織後勤救護隊,籌集好糧食,由韓培信任總指揮,於1949年5月10日,韓培信帶領兩百名群眾,到達昆山、安亭。部隊迅速越過蘇州一線,占領進攻出發陣地。1949年5月12日,解放上海戰役打響,第26軍接受常熟支援大米柴草和軍布鞋,保證了戰爭的勝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