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告訴孩子,你能行(1 / 3)

第二篇 告訴孩子,你能行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生靈。賞識的言語和行動就像溫暖的陽光,能融化人心中的冰山。玻璃般透明易碎的孩子,更加需要我們的嗬護與欣賞。

孩子還小時,給他們深根;等他們長大了,給他們翅膀。

——印度諺語

成功的響聲

一個美麗的傍晚,陣陣涼風拂過,令人頓感清爽。我在一塊不大的空地上散步,看見一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正用一隻做得很粗糙的彈弓打一隻玻璃瓶,那隻瓶子放在地上,離他有六七米遠。

那孩子的彈法實在差,竟把彈丸打偏一米多遠,而且忽高忽低。旁邊一位坐在草地上的婦女,從一堆石子中撿起一粒,輕輕遞到那孩子手中,慈愛地微笑著。那孩子把石子放在皮套裏,打出去,然後再接過一顆。不難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親。

那孩子很認真很投入,屏住氣,瞄很久才打出一彈。連站在旁邊的我都可以看出他這一彈一定打不中,可是他仍在不停地打。

我不由得走上前去,對那婦女說:“請讓我教他怎樣打,好嗎?”男孩停住了,但還是凝望著瓶子的方向。

他母親對我笑了一笑:“謝謝,不用了!”她頓了一下,望著那孩子,輕輕地說:“他的眼睛看不見。”我愣住了。

好一會兒,我才喃喃地說:“噢……對不起!但為什麼呢?”

“別的孩子都這麼玩兒。”

“但是,他……怎麼能打中呢?”

“我告訴他,總會打中的。”母親平靜安詳地說,“關鍵是他去不去做。”

我沉默了。

過了很久,那男孩的動作漸漸慢了下來,他已經累了。

他母親並沒有說什麼,還是很耐心地拾著石子並微笑著,隻是遞的節奏慢了下來。

我發現,那男孩打得很有規律,他打一彈,向旁邊移一點,打一彈,再移一點,然後再慢慢移回來。

他隻知道大概的方向啊!

夜風輕輕襲來,蛐蛐在草叢中輕唱起來,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彈弓皮條發出的劈啪聲和石子落在地上的砰砰聲仍在單調地重複著。可對於這個小男孩來說,黑夜和白天沒有什麼區別,我這麼想著。

似乎過了很久,夜色籠罩下來,我已經看不清那瓶子的輪廓了。

看來他今天打不中了,我這樣想,便轉身離去。然而就在我剛走出不遠,身後便傳來一聲清脆的瓶子破裂聲,在寂靜的夜空中格外響亮。

教子心得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夢想,不管它是多麼渺小,多麼微不足道,多麼滑稽可笑,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的“大後方”,都有責任靜心傾聽孩子講述他的夢想和希望,並在適當的時機鼓勵他去實現美好的夢想,就像那位打彈弓孩子的母親一樣,告訴孩子,你總會打中的。因為知道親愛的父母在支持他,孩子會變得努力勤奮,容易發揮出無盡的潛力。

總統的母親

美國前總統約翰遜在16歲中學畢業那年,宣稱自己受的教育已經足夠了,然後就悄悄地和幾個朋友去了加利福尼亞,全然沒有顧及母親麗貝卡的沮喪和淚水。兩年後,走投無路的約翰遜回到了母親身旁。

白天,他拿著鑿子和鏟子在公路隊工作;晚上,他在路邊的旅館裏尋歡作樂,可是生活卻每況愈下。一天,他筋疲力盡地回到家,仰躺到床上,四肢伸開,無助地對母親說:“媽媽,我已經試過靠雙手生活。如果您願意幫我,我準備試著用我的頭腦來重新生活。”

麗貝卡聽了,立刻跑到電話機旁,給得克薩斯州教育學院的院長塞西爾’伊文斯博士打電話,伊文斯答應給約翰遜一份校園裏的工作。但一個月40美元左右的最低生活費成了約翰遜改變生活的障礙。由於沒有銀行願意把錢借給他,麗貝卡回到家鄉布蘭科,從一家銀行貸了75美元。

為了確保約翰遜通過入學考試,麗貝卡每天都陪著兒子一起學習。1927年3月,約翰遜終於成為得克薩斯州教育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他在為校報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你想在生活中實現的目標幾乎完全取決於你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強烈的進取心會使一個人在他選擇的任何工作中獲得成功。”而這正是母親麗貝卡曾經一遍遍鼓勵他的話。

正是在麗貝卡的支持與鼓勵下,約翰遜才最終走上了美國政壇,成為總統。

現在,麗貝卡和她的總統兒子約翰遜都已經長眠在他們家墓地的槲樹下,但人們卻永遠記住了身為母親的麗貝卡對兒子有力的支持。

教子心得

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背後,都離不開偉大的父母。孩子的成就仿佛就是他們的成就,父母讓孩子踩著自己的肩膀往上爬,不辭辛苦,全心全意。就算孩子跌倒了,摔痛了,看到父母微笑慈愛的樣子,心中的傷痛就會頓減,繼續往前走。

任何人都渴望被重視,渴望得到最親愛的人的支持。當孩子向父母訴說學校新聞和生活瑣碎事情時,父母應表現出興趣和關心。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父母要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以減少孩子的焦慮、緊張和挫折感。當孩子經曆人生重大事件時,來自父母的支持,在孩子心中永遠是最有分量的。

我要跳到月球上

這是一個關於阿姆斯特朗小時候的故事。

有一天,阿姆斯特朗的媽媽在廚房做飯,她聽到阿姆斯特朗在後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幹嗎?”阿姆斯特朗回答:“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

她笑著對阿姆斯特朗說:“好啊寶貝,不過不要忘記回來吃飯喔!”

這句話一直激勵著阿姆斯特朗,直到他後來成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

教子心得

每個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常遇到孩子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的還很“異想天開”。那麼,父母如何麵對孩子突然出現的奇思妙想?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孩子邁出第一步的那個午後。

他用充滿稚氣的雙腿,輕輕地朝著你的方向,蹣跚、試探性地卻又是那麼幸福地邁出第一步。其實,父母的責任就是如那個午後,用雙臂為他支起一個保護環,然後用眼神和言語鼓勵著自己的孩子,朝著目標前行。也就是給他創造一個環境,然後引導著他邁出自己的第一步。

最聰明的孩子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小學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年伊始,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被推選為本校最優秀的教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由你們來擔任教學。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教師都興奮極了,一致表示一定盡全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教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教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隻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教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於是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而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羅森塔爾博士所預料到的:這三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並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賣力,結果肯定非常好了。而教師由於確信這些孩子們是最聰明的,在平時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孩子們的讚賞與關愛,孩子們也感受到了老師的態度,因此也變得更加勤奮,更加努力。

教子心得

今天,羅森塔爾博士的實驗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他利用的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通過潛移默化的賞識,令這些普通的學生和教師變得不同凡響。

兒童心理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性格的養成是從小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經常使用帶有懲罰性質的話語,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小的性格,或者產生對立情緒。相反,常常受到鼓勵的孩子,成年後更加自信、勇敢,也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

父母的主要義務之一是要讓孩子們懂得自身的價值,因為自重是良好的精神狀態的基礎。一個孩子,如果總讓他感到自卑,如果總拿他與看似聰明的兄弟姐妹、同齡孩子去比較,他就會變得毫無自信心,唯恐失敗,也根本不願意去試著幹任何事情。當然,如果他們做錯了事,那就應該給他們糾正,這也是孩子們學習的方式。但是批評應該與表揚並重,批評時最好是麵帶微笑,並擁抱他一下。

總之,“多給孩子胡蘿卜,少給大棒”,這是我們作為父母應當信奉的教條。

牛頓上大學的第一天

牛頓從小在鄉村長大,他喜歡自己看書,不喜歡學校,上學的任務似乎就是為了等待放學。他不交朋友,經常獨自冥想,有時像個頑固的老人,有時又像個呆呆的稻草人,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校長從他許多精巧的發明看出他是個可造之材,常用激將法激勵他。滿18歲後的一天,他憑校長的推薦去劍橋大學讀書。

劍橋大學由多個學院組成。13世紀末,首先成立了彼得學院,以後每一個世紀增加4個學院,到牛頓入學時共有16個學院。牛頓的家境貧寒,舅父讓他去有工讀生製度的三一學院當工讀生。

牛頓上大學的第一天,來到了劍橋。劍橋大學的校園繁花遍地,綠草如茵,各具特色的建築物隱藏於參天大樹之間。

三一學院的大門上是英王亨利八世的雕像,他創立了英國國教,也是這個學院的創辦人。牛頓意識到要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了。

牛頓走進院門,差點和一位身材魁梧的紅袍紳士相撞。

牛頓吃了一驚,不知所措。

“你是新生?”

“是的。”

“是艾薩克·牛頓先生嗎?”

“是的……”

紳士在黑色方帽下溫和地笑著,大方地伸出右手:“真巧,我是艾薩克·巴羅。”

“啊,您好。”牛頓滿口鄉音地回答,若有所悟地抬起頭。

因為這人就是舅父介紹的巴羅教授。牛頓從口袋裏拿出舅父的信。

“嗬,我已經接到了他的信,不然不會知道你的名字。”

教授想緩和一下青年的緊張情緒,語氣盡量隨和。牛頓卻因初次見到大學教授,感到一種壓迫,越來越拘束。教授打開信,匆匆地看了一眼,放進口袋。

“到我房間裏去吧。”

教授在走廊裏緩步前行,牛頓迷迷糊糊地跟著走。等到稍微恢複正常時,已經在教授的房間裏了。牛頓那時還不知道,眼前這位31歲的教授是歐幾裏得幾何學的一流學者,以創立在曲線上做切線的方法而聞名。

“隨便坐,別拘束。”

牛頓的動作顯得很生硬,好不容易在椅子上坐下了。

“現在我就按入學的慣例詢問了。艾薩克·牛頓先生,你是誌願入學嗎?”

“是的。”

“好!那我就允許你入學。”

牛頓如釋重負,放下了心。

“牛頓先生,你現在已是劍橋大學的學生了。我是教授,我們就以師生的身份來談談吧。”

牛頓不知談什麼好,感到很不自在。

“你對學習有什麼要求?”

“我想學有關力和運動方麵的東西,也想研究數學……”

有了具體的話題,牛頓就能對答了。

“那就有困難了。數學倒是沒什麼問題,但力和運動都沒有人講授。當然你可以自己研究,但沒有人指導。”

牛頓並不驚異,小學也好,中學也好,從來沒有人教他想學的東西。

“你知道伽利略的實驗嗎?”別說是實驗,牛頓連這個人的名字也是頭一回聽說。

“那麼,我提一個問題吧。鉛球有大有小,讓它們同時從塔上落下來,請問哪個先到地麵?”

牛頓想了一會,有點怯怯地說:“不做一下不知道。”

“是嗎?伽利略也這麼想,可是亞裏士多德說重的先到達地麵。你認為怎麼樣呢?”

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牛頓是知道的。

“我想他是正確的。”

“你確信如此嗎?”

“……”

牛頓猶豫起來了。

巴羅教授從他的表情中看出他的念頭,突然改變了態度,以授課的語氣說:“你隻是想亞裏士多德說的不大會錯。那麼,你是不是讚成,不必探究真理,不必做新的發現,隻要相信古代聖賢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