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五十七章 迷失(1 / 3)

在先秦時期

這是指秦朝以前的曆史時期,即從烹飪誕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止,共約7800年。此乃中國烹飪的草創時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約6000年)、夏商周(約1300年)、春秋戰國(約500年)三個各有特色的發展階段。

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隻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食物原料多係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製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係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製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係,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在食禮方麵,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製社會,也係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麵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五菜"(葵、藿、頭、蔥、韭),"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薑、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麵積累了一些經驗。

2、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麵,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具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麵,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

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準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裏脊肉)、"漬"(酒糟牛肉)、"熬"(類似五香牛肉幹)、"肝"(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曆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珍"、"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在飲食製度等方麵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禦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製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卑分級劃類。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製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鹹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