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行星或稱侏儒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太陽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目前被確認的矮行星有五個:冥王星、鬩神星、穀神星、鳥神星、妊神星。
冥王星
冥王星曾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一顆大行星,它繞太陽運行一周曆時248年之久,平均速度每秒隻有4.7千米。它距離太陽大約40天文單位,其表麵溫度大概是-230℃。關於冥王星的直徑大小問題尚未定論,盡管已經估計其最大值為3600英裏(有人也測定它並不比月亮大,即在2170英裏以下)。這一估計的依據是冥王星的細小視圓麵在天空中運行時對恒星的掩食情況。大小是地球的1/6~1/5之間,質量隻有地球的1/2000。
在布拉格舉行的國際天文學協會第26次會議上,國際天文學協會術語委員會已正式決定以後不再稱冥王星為“行星”,而是稱其為“矮行星”。
鬩神星
鬩神星(Eris,厄裏斯)在被正式命名前暫時編號為2003UB313,名字暫稱為齊娜(Xena)。
相對於200多年前發現的穀神星和近30年前發現的卡戎,齊娜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新來者,她是在2003年被發現的。齊娜的公轉軌道是個很扁的橢圓,它公轉一周需要560年,離太陽最近的距離是38個天文單位,最遠時為97個天文單位。天文學家目前認為,齊娜的直徑約2300千米至2500千米,隻比冥王星略大。科學家說,齊娜的大氣可能由甲烷和氮組成,現在它離太陽太遠,大氣都結成了冰;當它運動到近日點時,表麵溫度將有所升高,甲烷和氮會重新變成氣態。至於其內部結構,現在還隻能猜測,有可能是冰和岩石的混合物,與冥王星類似。齊娜有一顆衛星,科學家暫時稱之為加布裏埃爾,他是好戰公主齊娜的隨從。
穀神星
穀神星(Ceres)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意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其平均直徑為952千米,是小行星帶中最大最重的天體。穀神星4.6個地球年才繞太陽公轉一周。
鳥神星
鳥神星(Makemake,馬奇馬奇)的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鳥神星沒有衛星。最初被稱為2005FY9的鳥神星是由邁克爾·E·布朗領導的團隊在2005年3月31日發現的;2005年7月29日,他們公布了該次發現。2008年6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鳥神星列入類冥天體的候選者名單內。類冥天體是海王星軌道外的矮行星的專屬分類,當時隻有冥王星和鬩神星屬於這個分類。2008年7月,鳥神星正式被列為類冥天體。2008年7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複活節島拉帕努伊族原住民神話中的人類創造者與生殖之神馬奇馬奇為其命名。
妊神星
妊神星(Haumea,哈烏美亞)的質量是冥王星質量的三分之一。2005年,邁克爾·E·布朗領導的加州理工學院團隊在美國帕洛瑪山天文台發現了該天體;2005年,奧爾蒂斯領導的團隊在西班牙內華達山脈天文台亦發現了該天體,但後者的聲明遭到質疑。2008年9月17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夏威夷生育之神哈烏美亞為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