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不願當救世主,但吳正還在琢磨老爺子的意思。
很明顯,老爺子對省紡織廠肯定很重視,昨晚剛提過的事,今就讓人找上了門。
這是為啥呢?
“你們廠是不是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吳正隨口問了這麼一句。
劉副廠長尷尬地沒有接話。
倒是那位姓鍾的主任道:“紡織廠已經四個多月沒發工資了,他們的廠長上個月才被抓了起來,職工們都鬧著要上街遊行了。吳老板,你能幫的話就盡量幫一下。”
吳正頓時就明白了,老爺子這是為了安定團結著想。
很遺憾,這個忙他真的幫不了。
吳正知道紡織這一行的水有多深,他也知道,省紡織廠這樣的企業,到底有多難救。
這是一個讓各級政府都頭疼的行業。
早在計劃經濟時代,紡織業被譽為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
因此,自建國初期,各地都大肆興建紡織廠,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家,大中城市甚至會有多家。
吳正曾經看過一份數據。
就算到了後世的011年,全國還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4.64萬家,規模以下紡織企業40多萬家,紡織職工多大000多萬人。
那還是在已經經過了產業升級、行業整改後的情況下。
而在這個年代的紡織企業,普遍存在產品質量差、花色品種少、更新換代慢、物質消耗高、經濟效益低、企業競爭力弱等問題。
再加上近年來原材料成本大規模上升,地方的中紡織企業很難有幾家不虧本的。
因此,在接下來的幾年,國有企業中,關停倒閉最多的就是紡織企業。
但紡織企業的關停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傳統的紡織企業,大部分都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而且70%以上都是女職工。這樣的企業一關停,如果職工的安置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這個年代,有一個名詞叫失足婦女,指的是那些不得不靠出賣身體來謀生的女人。
而在各地的失足婦女中,有相當一部分就來自於紡織企業的下崗女職工。
唉,救世主是當不了的,但為了減少一點失足婦女,稍稍給他指條明路吧!
吳正對劉副廠長:“地我確實可以買,一次性支付現金也沒問題。職工我也能接收一部分,但不能這麼操作。”
劉副廠長喜出望外,興奮地問道:“那要怎麼弄?”
“方法我已經告訴你了,一是資產抵安置費,二是你提前去聯絡地方政府,要政策、要安置名額。”
吳正這算是提前泄露機。
從跟老爺子的洽談中他已經知道,老爺子是決心要在全省推行下崗職工安置稅收優惠政策了。
而對吳大廚來,既然省城第一分店生意如此火爆,那接下來在省城快速再開四五家分店都是計劃中的事,對於這些分店來,需要大量的廚師學徒和服務員。
紡織廠那些年輕女工來食府當服務員、後廚幫工正合適,有潛力的甚至可以向廚師方向發展。
這樣一來,不定就能幫長市減少一部分失足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