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卻過著最貧困的生活。
這是林坤對於Harle區的形容。
據他介紹,這裏的居民,隻有40%左右的人有著正經的工作,而40%以上的人沒有公開收入,因此,相當一部分黑人、拉美裔夥姑娘隻能浪跡於街頭。
因此,Harle區被稱之為街頭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在這個年代,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評價。
一進入Harle區,吳正和馬麗就感受到了這裏的不一樣。
在原本就不算寬的街道上,一陣陣震耳欲聾的音樂聲從四麵八方傳來。
這是Harle區最流行的唱音樂。
可問題是,每隔三五米就有一個音源傳來,就顯得非常嘈雜。
而在街道的兩邊,三三兩兩的黑人夥,還有拉美後裔聚集在一起,很慵懶地在閑聊著。
吳正他們坐的這台林肯車似乎有點搶眼,時不時有人扭頭看過來,用冷漠的眼神盯著他們。
“在這裏,50%是波多黎各人,40%是黑人,還有10%是亞裔之類的,基本上很少有白人出現在這裏。請記住,一會下車後,不管街上這些人怎麼對待你們,都不要搭理他們,也不要回頭。”
林坤又強調起了注意事項。
事實上,就在車緩緩經過時,因為車窗開著,坐在後座的馬麗已經引起了一些黑人夥的好奇,時不時有口哨聲、尖叫聲傳來。
這不是一種友好的行為。
在前世,吳正曾聽,從七十年代起,Harle區一直就是整個紐約最亂的地方,一直到九十年代末,美國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改善措施後,這裏的治安才有所改善。
據,這裏是搶劫、DUPIN、凶殺案的高發地。
現在他已開始感受這種氛圍。
他不禁在想,馬麗的那個同學,作為一個女孩子,怎麼敢在這種環境居住?
他忍不住問馬麗:“要是你來這邊留學,你敢住這種地方嗎?”
馬麗扭頭看了看街道兩邊那些並不友善的目光,堅決地搖了搖頭。
馬麗現在有些害怕。
別是在這種地方,就算是在長市街頭,當初她麵對大米米兄弟那種街頭混混時,她都有強烈的恐懼心理。
這讓她怎麼敢來這種地方住?
好在有吳正陪著,否則她來都不敢來這種地方。
“我開始有點佩服張文麗了,不知道她怎麼敢住這種地方。”
張文麗就是馬麗的那位同學,據她倆上大學時就是好閨蜜。
“師叔,你們稍等,我找人問問路。”
看來,就算是對Harle區比較熟悉的林坤,也對馬麗所提供的那個地址有些不熟悉。
他把車靠街邊停了下來,向一家酒吧門外站著的一個黑人夥招了招手:“嗨,兄弟,過來一下。”
“Fuk,黃皮膚的子,你開了台好車,有什麼事?”
那黑人夥走了過來,衝著林坤問了起來。
從他的語氣,吳正聽不出友善,也聽不出明顯的惡意。
不過,電影裏那種最常見的粗俗之語,卻最先進了他的耳朵。
也許住這一帶的人,都很流行用這種粗鄙的方式來跟人打交道。
林坤沒有理會黑人夥的無禮,而是直接把紙條遞到了他麵前:“知道這個地方嗎?”
黑人夥瞄了紙條一眼。
“整個Harle區就沒有我凱撒不知道的地方,不過要想我幫你,你得給我十美元,否則,你們就從我眼前消失!”
早就聽了這個年代的黑人對亞裔並不友好,但吳正還是沒想到,這個叫凱撒的黑人夥,言辭竟然如此無禮和粗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