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建核墳墓(2 / 2)

幾十年前核潛艇剛剛問世時,前蘇聯和美國的核潛艇專家們設計的處理退役核潛艇的方案幾乎完全一致:將廢舊核潛艇整個沉到大洋深處了事。但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環保意識日益增強,將廢舊核潛艇沉沒海底的方案已行不通了。

俄羅斯海軍在波斯特瓦亞灣旁邊建造了一座擁有成套大型技術設備的專業化核潛艇拆船廠。在這兒,廢舊核“心髒”是這樣被摘除的:專業工人先卸下核反應堆外部的活動鋼板,再拆下核反應堆調控裝置的防輻射外殼,然後將原先進行核反應的複雜的管路拆下,小心地裝進專用防輻射裝載缸裏。最後再把裝載缸移到早已停靠在核潛艇一側的修理船上的貯藏庫裏,並運到專門堆放核廢料的地下埋藏點永久存放,或稱”核墳場”。

被摘除了“心髒”的廢舊核潛艇的“屍體”被運到另外一座工廠。在這裏,龐大的艇體被切割成若幹部分,然後把拆下來的各種有用金屬、橡膠等加以回收利用。據統計,平均一艘核潛艇可拆下300噸橡膠,而拆下來的鋼鐵,如製成鋼板則可裝滿兩列火車。可見,廢舊核潛艇的利用,其經濟效益是明顯的,從保護生態環境上講,其意義也是很大的。

但這種“理論”上的“良性回收利用法”卻令財政上捉襟見肘的俄羅斯海軍部門徒呼奈何。

事實證明了拆卸和消除核潛艇放射性汙染的工作規模。目前已有150艘核動力船、艦閑置在港口。根據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到21世紀初,這些船艦的數量將達到200艘,其中包括150艘核潛艇。每艘艦艇上有1~2個核反應堆。現有的處理設備,每年隻能有效解決2~3艘核潛艇。

分解並取出反應艙、清除已用過的反應燃料並運往加工、存放地等作業,從生態角度看是最複雜的作業。為了保障運輸安全,特別設計了專門的火車廂,裏麵裝著帶有釋熱的容器。這樣的車廂和容器,可以保障在發生事故、火災和破壞活動時的安全。

由於缺乏足夠的倉庫,俄羅斯暫時不能完全放棄把核潛艇的一些核廢料留在海洋底部的做法。

這樣,最後的下策是建核墳墓。

例如,俄羅斯海軍專家已經決定,為1989年沉於挪威北部、躺在1600米深公海海底的淤泥中的俄“共青團員”號核潛艇,建造一個特殊的“墳墓”,以防艦艇內的放射性物質輻射出來。造墓用的是能夠吸收鈈的特殊材料。

俄民防、緊急情況和消除自然災害後果部的一位官員說,用水下機器人建成這個墓大約需要1個月的時間。他說,艇內核反應堆是安全的,沒有放射現象發生。100年後反應堆自然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