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冰清玉潔——冰的世界(1 / 2)

冰是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質。冬天,你會看到河裏的水結冰。夏天,則有我們喜歡喝的冰鎮飲料。體育項目中有滑冰。我們在電視電影裏經常看到的冰山冰川現象。20世紀90年代的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其淒美的愛情故事就和我們本書的主角——冰,不無關聯。那艘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輪船就是毀於“美麗”的冰山之手。

可以說,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關於它,你了解多少呢?

本書將對冰的知識進行係統的介紹。看看哪些是你知道的,哪些是你不曾聽說過的。

第一節冰的概述

1.水的固態——冰

眾所周知,自然界的水,通常有氣態、固態和液態三種狀態。其中,冰就是水的固體形態。

水是一種特殊的液體。我們都知道,水在4℃時密度最大。溫度在4℃以上,液態水一般遵循熱脹冷縮的規律,這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為什麼到了4℃以下,水就變得不守規矩了呢?原來,4℃以下時,水中呈線性分布的縮合分子中,出現一種像冰晶結構一樣的似冰締合分子,叫做“假冰晶體”。而且冰的密度比水小,由於“假冰晶體”的存在,水的密度就降低了。

目前,人類已經可以在實驗室裏製造出8種不同的冰的晶體。不過,隻有天然冰能在自然條件下存在。其他晶體都屬於高壓冰,是無法在自然條件下穩定存在的。

在天然冰中,水分子的締合是按六方晶係的規則排列起來的(如第3頁圖)。所謂結晶格子,最簡單的例子是緊密地堆砌的磚塊,假若我們在這磚塊的中心用一個假設的原子來代替,則就會得到一個類似冰晶的格子。通常來說,冰的晶格是一個帶頂錐的三棱柱體,6個角上的氧原子分別為相鄰6個晶胞所共有。3個棱上氧原子各為3個相鄰晶胞所共有,2個軸頂氧原子各為2個晶胞所共有,隻有中央一個氧原子歸該晶胞所獨有。

2.與生俱來——冰的性質

冰是無色透明的固體,晶格結構一般為六方體。但是,在不同壓力下,也可能出現其他晶格結構。在常壓環境下,冰的熔點為0℃。也就是說,溫度達到0℃時,冰就開始融化。

一般情況下,當0℃的水變成冰,它的體積會增加1/9左右。

據觀測,封閉條件下水凍結時,因體積增加所產生的壓力可達2500大氣壓。

3.孿生兄弟——冰水之別

據研究,冰是一種具有四麵體的晶體結構。而且這個四麵體是通過氫鍵形成的,它是一個敞開式的鬆弛結構,因為5個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麵體的體積占完,在冰中氫鍵把這些四麵體聯係起來,成為一個整體。這種通過氫鍵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間利用率較小,約占34%,因此冰的密度較小,約為4℃時水的9/10。

水溶解的時候,由於大量的氫鍵被拆散,從而使得其整體化為四麵體集團和零星的較小的“水分子集團”。所以,液態水沒有冰那樣的有序排列,而是有一定程度的無序排列。水分子間的距離不像在冰中那樣固定,它可以由一個四麵體的微晶進入到另一微晶中去,這樣,分子間的空隙就減少了,這就是為什麼水的密度比冰大的原因。

溫度升高時,水分子的四麵體集團不斷被破壞,分子無序排列增多,因而密度增大。在4℃時水的密度達到最大,隨著溫度的升高,水分子間的熱運動也會增大分子間的距離,從而使密度又減小。所以,過了4℃,水的密度隨著溫度的升高又會變小。

第二節冰的形成

1.季節性的冰——河水結冰

通常,我們知道,在一個標準大氣壓的環境下,若溫度降低到0℃時,水就會凝結成冰,但是,事實上會如此簡單嗎?究其答案,並非所有的事實都如理論所預言的那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自然界中,當溫度正好是0℃的時候,河裏的水並不一定會結冰,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其一,自然界的水不是純淨水,河水中可能溶解了許多礦物質,這就會使水的熔點降低。其二,水結冰會釋放出大量的熱,而當溫度剛剛從0℃以上降到0℃的時候,在這個結冰點即使有水結成冰,也會被放出的熱量融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