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觀音道場--浙江普陀山(2)(1 / 3)

孚中是浙江奉化人,被元順帝賜號為廣慧妙語智空宏教禪師。他住持普濟禪寺14年,以勤儉簡樸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多次外出雲遊募化,得到江南諸位藩王的隆重接待,太子宣讓王等出資建造多寶塔,故又名太子塔。

元代時普濟寺與對麵的梵山之間,是一條長長的沙灘,緊連百步沙,麵臨大海,潮水一漲,滔滔白浪就會湧到普濟寺山門跟前。

至農曆八月大潮汛時,更是風狂浪高,飛沙走礫,這給清靜的普陀山帶來了不少災難。

有一年中秋節期間,元朝皇太子宣讓王到普陀山遊山玩水,一天夜裏,正當他興致勃勃地坐在普濟寺山門前聽潮賞月時,突然一陣狂風把他吹倒在地,他那頂太子帽也被狂風刮到了海裏。

太子驚恐萬狀,忙問住持孚中禪師:這是何物作怪?

孚中禪師見太子動怒,便告訴他說:山門前的沙灘下蟄伏著一條小怪龍,每到中秋節時它會喘氣、打滾,舒展一下龍身,進而引起山上起風,海上掀浪,給人們帶來禍害。

太子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問道:小龍如此作孽,可如何是好?

孚中禪師說:要鎮住孽龍並不難,隻要建一座塔就可以了。

太子高興地說:此法如行,我願奏明父皇,傳旨造塔,鎮住孽龍!

第二天,孚中禪師帶著幾個泥工匠,來到梵山口的沙灘上,抓一把泥沙放到鼻子下聞了聞,蹲下身子,把耳朵貼在沙灘上聽了聽,然後用禪杖在地麵上畫了個圈說:就在這裏打樁造塔!

太子不解其意,正想問明原因,孚中禪師連忙湊了過去,輕輕地說:要造塔鎮住孽龍,這塔就要造在龍的咽喉7寸之處。

時隔一年,一座四角玲瓏的佛塔造好了,這就是現在的多寶塔。多寶塔完工那天,正好又是中秋佳節,蟄伏在普濟寺山門前沙灘下的小龍又蘇醒過來了,它想伸伸腿,舒展一下龍身,卻感到渾身不自在,睜開眼一看,見有4根又粗又長的石柱,緊緊地卡住了自己的咽喉部位,無法動彈。

從此,惡浪難越百步沙,狂風遠避普濟寺。

多寶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5層,高32米,台麵欄柱刻有護法神獅及蓮花。座基較寬,平台的轉角處及四周欄下飾有螭首,做張口吐水狀,造型生動,具有濃鬱的元代建築特色。

第二層的蟠龍柱,體態雄健,紋飾線條流暢。塔上身三層四麵各鏤古佛一尊,全伽趺坐式,瑞容妙麗,形象生動。

塔刹為仰蓮寶瓶,整座建築造型別致,雕工精巧,具有濃鬱的元代風格,十分罕見,是昔日景觀寶塔聞鍾的所在地。

法雨寺又稱後寺,距普濟禪寺2800米,創建於1580年,因當時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所以取法海潮音之義,取名為海潮庵,後改為海潮寺,最終更名為護國鎮海禪寺。

此後,曆代都對護國鎮海禪寺進行重建和修葺,清康熙年間,明益禪師孤身入閩募資,曆時3年,將所募財物用以建圓通殿,專供觀音佛像,兩年後又建大雄寶殿,供奉諸位菩薩。

後來,清朝康熙皇帝特賜金修寺,並修繕了大殿,賜天華法雨和法雨禪寺匾額。清朝同治、光緒年間又陸續建造殿宇,使之成為名揚江南的一代名刹。

法雨寺占地33000平方米,存有殿宇294間,依山取勢,分列6層台基之上。

入山門依次升級,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後有玉佛殿,兩殿之間有鍾鼓樓,又依次為觀音殿、禦碑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殿。其中,觀音殿又稱九龍殿,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九龍殿內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

法雨寺整座寺廟宏大高遠,氣勢超凡。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

北宋的文學家王安石曾寫詩稱讚道:

樹色秋擎書,鍾聲浪答回。

從普濟禪寺前往法雨寺,要經過一段名為玉堂街的香道,香道的盡頭是一片名為日蓮池的池塘,蓮池彙聚錦屏山南麓諸溪之水,水從山岩迸出,清冽異常,曆久不竭。此處所產的蓮子,曆史上曾被列為貢物。

池上有座海會橋,是進入法雨寺的正路,是後來光緒年間法雨寺的住持化緣募修而成的。橋前古木參天,幽靜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