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仍僅對中國遠古時代的居住形態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在史書中和諸文獻資料中,對於當時的建築和居住形態,有較多的記述。
《易·係辭》中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墨子·辭過》中說:“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孟子·滕文公下》中說:“當堯之時,水逆行,汜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書》曰:‘洚水警餘。’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可見中國遠古時代的洪水之災是一次大災難,洪水過後,人們漸漸居於平地了。《韓非子·五蠢》中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但有巢氏是否確有其人,則不得而知。《禮記·禮運》中說:“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
從諸文獻記述來看,種種的說法,可以統一為這麼兩點:一是上古穴居而野處,人們生活在洞穴之中;二是沼澤低濕之地,人們在樹上築巢而居。而據考古學家分析,洞穴居住者,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漸漸露出地麵,由穴居、半穴居變為地麵上建屋而居;巢居糊口漸漸把居住空間下降,由巢居到半巢居(即幹闌式建築)而也變為地麵上建屋。
據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先生認為,長江流域水網地區是我國遠古時期文化發展相當早的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七千年左右,在長江下遊一帶,已有較發達的史前文化了。這可以從20世紀70年代發掘出來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遺物中了解到。他認為,由於這一帶河流、沼澤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辦法來解決居住問題。處於這樣的地理條件下,主要憑借樹木構築窩棚,這就是所謂“巢居”。這種居住方式既可以避免猛獸的侵害,也可以脫離潮濕的地麵,實質上它是遠古猿人住在樹上的直係發展。
楊鴻勳認為巢居的建築,主要取材於樹木,因此在木結構技術方麵,很早就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巢居的最早形式可以推測為在單棵大樹上建巢:在分枝開闊的叉間鋪設枝幹莖葉,構成居住麵;其上再用枝幹相交構成史前時代晚期建築形式避風雨的棚架,如同鳥巢。這就是古文獻中所說的“巢”的原型。
巢居的發展,先是在一棵大樹上結巢為屋,後來發展到數木結巢,這可能是由於人口漸多,而多數人找不到如此大樹,從而有所發展。後來由於林木不足以為槽巢,故用人工插木於土來築屋,然後又漸漸地降落到地麵上。如今我們還能見到這種稱之幹闌式的建築,這就是史前時代晚期的建築形式。如今雲南的傣族、景頗族、德昂族等的民居,就有這種形式特征。據考古學家和建築史學家的研究,雲南的西雙版納、瑞麗、隴川等地,由於這裏的文化比較封閉,它的原型特征至今仍然存在著,所以能表現出曆史文化的積澱。
在史前時期,我國北方多穴居,這是由於我國北方一帶(多指黃河流域)氣候幹燥、土層也較厚,所以當時人們便挖土為穴而居之。但是,與巢居一樣,考古學家認為,穴居也有其發展序列。據考證最早所開挖的是橫向的洞穴,後來也因為人口漸多,這樣理想的地方較難找到,所以就發展成為斜穴,即坡地上的斜洞穴。後來聚落遷至平原地帶,於是就變成了袋形的豎穴。這種豎穴後來漸漸加大加深,用樹幹(留住枝椏)作為出入洞口的扶梯,上麵又加頂蓋。以後,也許覺得如此深的洞穴,出入畢竟不方便,於是就改成為半穴居的形式。這種形式又由袋形半穴居發展成為直壁半穴居。這種形式的洞穴,都有比較考究的屋頂。屋頂由中間一根木頭支撐發展成為多杆支撐。最後也與巢居“自上而下”相仿,漸漸地向地麵發展,成了建於地上的建築。
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史前時期的建築基本上就是兩類,即“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若以地理來分,則北方多居“營窟”,南方多居“槽巢”。後來,都又發展成為平地建屋了。從此以後,就進入了文明時代,建築形式的種類也漸漸多樣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