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魏晉—隋唐石窟(1 / 2)

石窟是在山崖上開鑿出來的洞窟,源自印度,它是佛教徒修行、生活和做佛事活動之地。印度佛教石窟稱“支提”,如著名的卡爾利支提,是一個長方形洞窟,洞底空間呈半圓形,洞頂也呈半圓拱狀。洞底的半圓空間,在圓心處設一座佛塔,用於佛事紀念活動,外部長方形的空間多用來做功課、講經、說法等。此石窟建於公元前一世紀,洞深38米,高和寬均約14米。

石窟這種佛教建築,隨著佛教傳入我國,到了魏晉時代興盛起來,大規模開鑿。後來到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又在此基礎上加建、擴建及新鑿,形成中國佛教建築三大係統之一(還有兩類即寺院和塔幢)。

我國較早的著名石窟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這就是所謂中國的“三大石窟”。另外比較有名的石窟還有四川大足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甘肅永靖的炳靈寺石窟等,不勝枚舉。

石窟的形式、種類很多,大體說我國石窟的形製可以分為平頂、小窟、覆框形方窟、覆鬥頂方窟、中心柱窟、穹隆頂橢圓窟、崖閣以及大型佛龕、摩崖等。但從內容來說,石窟又可以分為僧院窟、塔廟窟、尊像窟三類。僧院窟是在主室四麵牆壁開鑿佛龕、小室,然後再將塑像安置其中。塔廟窟多長方形,分前後室,前室是禮拜的地方,後室中間有龕柱,柱四麵鑿小龕,其中也安置坐佛和菩薩。尊像窟也為長方形,主要是用來禮拜的,穹頂紋飾由四麵下方往上開展,甚有氣派。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此石窟位於大同之西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連綿約1公裏,現存舊窟53個,佛像、菩薩、飛天等總共達五萬一千餘尊,規模十分宏大。此石窟始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至公元494年基本完成,前後用了30餘年時間。全部洞窟大體可分為三類;早期的16~20窟,平麵呈橢圓,以造像為主,高大雄偉,其中第20窟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中部諸窟平麵多長方形,有前後室,除中央雕造佛像外,四壁及頂部刻有許多浮雕。第三種是方形窟室,室中央有方塔柱,上刻浮雕,四壁刻有佛像、龕座。其中第六窟最為典型。此窟空間高20米,中間大塔柱粗大,斷麵麵積達60平方米。窟內浮雕不計其數,除大小佛像、菩薩、飛天等,還刻有釋迦牟尼從降生到成佛的本生故事,確為我國的雕刻藝術之寶庫。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此石窟位於洛陽城南約12公裏,這裏南北兩山對峙,伊水穿流其間,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又稱“伊闕”,龍門石窟就在此地,現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最早開鑿於北魏,大約是魏孝文帝定都洛陽時期,此石窟開鑿時間十分長久,後來曆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宋等。據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造像達十萬餘尊。其中最大的造像高17.17米。最小的隻有2厘米。另外還有佛塔四十餘座,造像題記3680品。龍門石窟有好多洞窟,比較有名的有賓陽洞、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古陽洞等,在此隻說賓陽洞和奉先寺。

賓陽洞由中、北、南三洞組成,它是龍門石窟群中著名的洞窟。賓陽中洞即主洞,位於龍門西山北部,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後做功德營建的二窟之一。自北魏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曆時達24年,是龍門造像中雕鑿時間最長、用工最多而又最富麗堂皇的一個洞窟。本尊釋迦牟尼位於中央,像高8.4米,麵部清秀,鼻高且大,口含笑容,為北魏時期的我國石刻藝術中之上品。主佛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兩側壁上雕一佛二菩薩。窟的頂部雕有十個伎樂天人飛翔在蓮花寶蓋周圍。賓陽北洞是北魏時期始鑿的,到唐代初年才完成。正中阿彌陀佛高7.55米。佛的背光如熊熊燃燒的火焰,但細看又似葫蘆之紋。雕刻工細生動,是唐代佛像背光火焰紋的佳作。佛兩側刻羅漢和脅侍菩薩;門口兩側浮雕二天王,形態威猛有力。賓陽南洞是從北魏至隋代所鑿的,中刻阿彌陀佛,麵部豐潤,衣紋流暢。洞內大小佛龕不計其數。洞頂在蓮花寶蓋周圍有兩個捧供品的供養人和六個伎樂天人,衣帶飄動,典雅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