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原來的火山錐並未像人們最初以為的那樣被炸到空中,而是由於大量岩漿從底層岩漿庫湧出,以致火山頂崩塌並沉沒下去。
由於1883年8月27日的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造成的火山灰長時間飄蕩在空中,使此後整整一年在地平線的日照呈現奇妙壯觀的紅暉。正如詩人坦尼森在詩中所言“一天又一天,經過多少個血紅的傍晚……怒氣衝衝的落日在閃爍……”
(15)坦博拉火山
坦博拉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鬆巴哇島,東經118.00°,南緯8.25°,海拔2850米,是一座複式火山。
1815年4月5日,沉睡了5000年的坦博拉火山突然爆發,使沉積在地殼下的岩漿噴薄而出,氣勢洶洶。五天之後,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時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瀑發,隨後斷斷續續持續百餘天。有史料稱,這是坦博拉火山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噴發,也是有史以來、有文字記載的傷亡程度最為慘重的一次火山災難,遇難人數總計11.7萬。
此次噴發時,三根火柱直衝雲霄。滾滾濃煙呼呼噴出,陣陣烈焰熊熊燃燒,氣流卷起的石塊和灰塵,瞬間遮住驕陽。煙霧消散之後,坦博拉火山山頂好似被割除了頭顱,高度從4100米降至2850米。
火山噴發引發的巨大響聲,站在2500千米以外的印度尼西亞人都能聽到。村莊燃成火海,火山灰厚達3米。
整個爆發過程中,火山上部失去了700億噸山體,形成了一個直徑達6000多米、深700米的巨大火山口。火山噴出的火山灰總共有600億噸之多,堆積厚度由近向遠逐漸變薄,在距火山400千米的地方,火山灰仍有22厘米厚。
有數據顯示,坦博拉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氣圈中形成一個層麵,它“一手遮天”,將太陽釋放給整個地球的光和熱給擋在了外麵。隨後的很長時間內,天氣極度潮濕,降雪中夾雜著紅、藍和棕色的塵土。出現了所謂的“蝴蝶效應”。而火山灰以及四散開來的毒雲讓整個北半球叫苦不迭,直接造成1816年天氣異常寒冷。
美國緬因州同年6月至8月遭遇寒霜,農作物因此大量歉收。法、德兩國的葡萄和玉米秧大片枯萎,收獲季節更是久喚不至。那時的人將1816年說成是“沒有夏季的一年”。
(16)太平洋的燈塔-伊薩爾科火山
伊薩爾科火山是中美洲薩爾瓦多西部火山,海拔1885米。
位於鬆索納特省境內,西距太平洋岸40千米。為中美地區活動最頻繁的火山。自1770年首次噴發以來,一直沒有停止噴發。據統計,大的噴發活動達50多次,勻稱的黑色火山錐體為1770年和1798年兩次火山噴發形成的。最近一次噴發在1980年,火焰和火山灰的噴發一直持續不斷,經過附近的輪船晚間看得很清楚,故被稱為“太平洋燈塔”。
不過,雖然伊薩爾科火山噴發頻繁,幾乎每隔15分鍾噴發一次,但它的噴發不會帶來任何危險,是可以放心觀看的。即使到近處觀看,也沒有太大的危險性。所以,在伊薩爾科山對麵的維爾德山山頂上設有旅館和觀光台,供人們觀賞。
(17)尼拉貢戈火山
尼拉貢戈火山是非洲最著名的火山之一,也是非洲最危險的火山之一。位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省會戈馬市以北10千米,南緯1.52°,東經29.25°,海拔3469米,是一座複式火山。火山口位於頂峰,直徑約長2000米,深244米。底低平,有熔岩平台和熔岩湖。1894年,一位科學家首次記錄了它在6月11日的噴發活動,到1977年間,曾有熔岩湖長期存在,並多次噴發。
1977年1月10日熔岩從火山錐側麵的裂隙中大量噴出,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傾瀉,不到一小時,熔岩湖消失了。約2000人因這次火山噴發而喪生。1982年,火山口中又出現熔岩湖並有蒸氣爆炸,熔岩噴起如泉。1994年6月熔岩湖的麵積擴大,熔岩充填了整個火山口,直徑接近40米,噴出的熔岩在火山口周圍的山坡上流趟,最遠達到800米。然而,1983年初熔岩湖再次消失。直到1994年6月再次噴發後,火山口中才又出現熔岩湖,並持續存在了很久,成為一個迷人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