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亞裏士多德其人(1 / 2)

力學發展過程是人類對於機械運動的認識過程,是一門古老的科學。大約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古希臘的歐多克斯就提出了地心說,他用27個球層來解釋天體的運動。後來亞裏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對這個理論作了改進,到公元2世紀,托勒密把這種學說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亞裏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亞裏士多德從18歲開始就在雅典跟柏拉圖學習哲學,一直到38歲,這20年對亞裏士多德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裏士多德又受教於柏拉圖,這三代師徒都是哲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中,亞裏士多德表現得很出色,柏拉圖稱他是“學園之靈”。但亞裏士多德可不是個隻崇拜權威,在學術上唯唯諾諾而沒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談玄理的老師不同,他努力收集各種圖書資料,勤奮鑽研,甚至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圖書室。有記載說,柏拉圖曾諷刺他是一個書呆子。在學院期間,亞裏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師有了分歧。他曾經隱喻的說過,智慧不會隨柏拉圖一起死亡。當柏拉圖到了晚年,他們師生間的分歧更大了,經常發生爭吵。

亞裏士多德無愧於一個偉大的哲學家的稱號,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裏士多德則認為實物本身包含著本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裏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亞裏士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裏士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製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製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

亞裏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開始這些形式因是潛伏著的,但是物體或者生物一旦有了發展,這些形式因就顯露出來了。最後,物體或者生物達到完成階段,其製成品就被用來實現原來設計的目的,即為目的因服務。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