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NielsBohr,1885~1962)是丹麥物理學家。1885年10月7日誕生在丹麥哥本哈根喬治王公館的一個學者家庭。
玻爾出身書香門第,從小接受良好的正規教育。他先在哥本哈根一所拉丁語學校上初中。後來轉入普通中學上高中。1903年中學畢業,考取哥本哈根大學,攻讀物理學。1907年玻爾寫了一篇關於水的表麵張力的論文,榮獲哥本哈根科學院金質獎章,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1911年以題為《金屬電子論的研究》的論文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的時候,因為成績優異獲得卡爾斯堡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繼續學習和工作。玻爾在那裏接受盧瑟福教授的指導,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13年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學物理學教授,1917年當選為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1920年創建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任所長。1922年玻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23年接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37年五六月間,玻爾曾經到過我國訪問和講學。1939年任丹麥皇家科學院院長。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丹麥被德國法西斯占領。1943年玻爾為躲避納粹的迫害,逃往瑞典。在慌亂中,玻爾把一瓶啤酒錯當重水帶走。後來地下組織派人潛回實驗室取出重水,避免了一次後果不堪設想的災難。另外,玻爾在離開實驗室的時候,還忍痛把諾貝爾金質獎章溶解在王水中,一直到1945年大戰結束,玻爾回到實驗室裏,才取出這瓶保存下來的王水,把金沉澱出來,重新鑄成金質獎章。1944年玻爾在美國參加了和原子彈有關的理論研究。1947年丹麥政府為了表彰玻爾的功績,封他為“騎象勳爵”。1952年玻爾倡議建立歐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並且自任主席。1955年他參加創建北歐理論原子物理學研究所,擔任管委會主席。同年丹麥成立原子能委員會,玻爾被任命為主席。
玻爾是量子力學中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領袖,他在物理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以及對於原子核裂變理論的研究。
玻爾分析了盧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的缺陷,對它作了大膽的改進。1913年,由盧瑟福推薦,玻爾在《哲學雜誌》上發表了題為《原子和分子結構》的文章,他把光的量子學說和原子的有核模型結合起來,提出了關於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後人也把它叫做“盧瑟福-玻爾模型”。玻爾利用這一模型,對隻有一個電子的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譜線頻率作出了相當成功的解釋。玻爾的理論在量子論發展曆史上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有人甚至稱他的論文《原子和分子結構》發表的日期是“現代原子理論的誕生日”。愛因斯坦也稱讚玻爾的理論是“最偉大的發現之一”。由於玻爾對原子物理學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榮獲了1922年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