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山
巾山,是浙江臨海城內著名的風景區,南瀕靈江,雙峰對峙,山高約100米,雲水煙霞,鍾靈毓秀。登臨眺覽,“郊藪、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故其勝概名天下”。自晉、唐以來,山前峰後,遍建宮閣寺樓近40處,素有“一郡遊觀之勝”的美譽。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登臨時曾詠景抒懷雲:
春城東去海氛稀,城畔人經繞翠微。
山麓高樓開魚鎮,轅門曉角起霜暉。
九天雲氣三台近,百裏江聲一鳥飛。
極目蒼蒼憶明主,吳鉤高掛鬥牛輝。
這巾山的名字,卻有一番來曆。相傳漢代時,有一位叫黃華(或作皇華真人、華胥子)仙人,在另一山上煉丹修道,終於得道成仙,駕鶴升天而去。
在雲頭上飄落下一塊頭巾(或稱巾幘),掉在靈江之濱,變成這座小山,就是現在的巾山。為了紀念黃華升仙,後人把巾山上的一個山洞,稱為華胥洞。
如此說來,巾山的形成已經曆了2000個寒暑了。當然,誰也不會相信這塊仙人的頭巾能變成山。但是,巾山的曆史迄今已有兩千年的估計,人們還難免將信將疑。
山從哪裏來?又有多大年紀?隻有地質學家能解開這個謎。距今1.4億年前,地質曆史上稱為侏羅紀—白堊紀的時期,我國東部沿海(特別是浙江、福建一帶)地處地殼的深斷裂帶,地殼發生劇烈的活動時,地幔上部的岩漿常沿斷裂的薄弱地區衝擊,有些侵入到接近地殼表麵的岩層內停留下來,後來形成花崗岩之類;另一些,則衝出地表,形成火山。
那時候,在東南半壁的天空中,煙霧迷漫,塵埃蔽日,氣柱衝宵,火光閃閃。大地不時震蕩,山嶽為之崩坍。所有地麵上的生命,無論草木蟲魚,或是森林生物,幾乎都葬身於火海之中,少數生活於河湖水中的生靈,也被降落的火山灰掩埋於地下(後來變成化石,如臨海西鄉的山頭許、山頭何一帶出土的大量魚類化石),構成一幅恐怖而悲慘的災難圖。好在當時人類還沒有出世(人類到距今300萬年前才從古猿演變而來)。
這段火山噴發、岩流橫溢的日子,斷斷續續地大約經曆了好幾百萬年以後,慢慢地停息了。地殼又回到正常的曆史,雨水降落到地麵,生物又重新活躍起來。大自然的風、霜、雨、雪以及日曬、植被、凍裂等力量,開始在鋪蓋火山岩的大地上修飾雕琢。在那些軟弱、破裂的地方,“挖出”窪地、低穀;在那些堅硬峻拔的地方,“劈削”出奇峰險坡。這中間,地殼仍舊有升有降,使侵蝕雕琢作用反複交替進行,地貌不斷更新,山容水態愈接近現代模樣,巾山的雛形隱約出現。這過程大約經曆了幾千萬年。
估計在最近的300萬年來,靈江曾在巾山周圍迂回而過,巾山一度好像屹立於江心的小島。隻是到幾十萬年前,靈江的泥沙沉積物在巾山北側的窪地內充填,靈江的水流被擠向巾山的南側,形成目前的麵貌。
如今,踏上巾山,隨處可以看到1.4億年前火山噴發時遺留的火山岩係地層,巾山的四周可以見到幾百萬年以來侵蝕雕琢的痕跡。鬼斧神工為臨海塑造出美麗的山丘,雜樹蒼翠,雙峰競秀,寺殿精構,香火旺盛,更引來無數騷人墨客為她吟詠題記。有道是:
黃華升仙不複返,
翠微璀璨換新顏。
焦山
焦山位於浙江鎮江,曆史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豐富,是旅遊的大好勝地。
就人文景觀來說,有東漢陝中焦光隱居的洞穴(漢獻帝三次邀請他出山做官,均婉言謝絕。今在洞內塑焦光像,命名洞穴為三詔洞)。有“焦山碑刻”,保留了自南朝、唐、宋、元、明、清以來的460塊名家書法石碑,其中的《瘞鶴銘》是評價甚高的藝術精品。有南宋陸放翁的《佳山題名》,刻在西麓摩崖上,是一篇很有價值的散文,全文是:
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仲、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浮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
按上麵所說的年代是宋孝宗隆興二年,即公元1164年,至今已940多年,其字跡清晰可讀。還有“抗英炮台遺址”,是鴉片戰爭以後修築的,曾在1842年7月15日向英艦“弗萊吉森號”開炮轟擊,是難得的近代史教育園地。
就自然景觀來說,焦山的地理形勢正處於江心孤島之上,在驚濤駭浪之中巍然屹立,其豪壯氣概,似勝群山。每當金風送爽之時,登上壯觀亭,一覽江天景色,胸懷頓覺開闊。正如亭內的那副楹聯所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