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亞星之隕(下)
存在,即是一種證明。可誰會在意如此微渺的存在?
無數年後的地球。
“老頭,我們又該搬家了誒。”
“老頭,路還有多遠吶,我有些累了。”
“老頭,我到底是從哪來的?我記得一些,可是為什麼……”
老人背影蹣跚,一個不過六七歲的孩子牽著他長滿繭的粗糙大手,小腦袋向四周轉著,像是在探尋著什麼。
“咳咳”,老人的身體似乎並不太好,但是整個人卻是十分精神:“走吧,走吧,你這小家夥,別頑了,我們的路還長著呢。”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無數年前的一位君王曾感慨民生疾苦,如此吟詠,而此時此地或許正是當年那句詩最為真實的寫照。一地荒蕪,機甲碎片與坍圮的城牆構造淒涼的景色。一片黯淡之中,或許他們是唯一的亮點。
小孩瞪大了眼睛,黑珍珠般的眼睛裏閃爍著異樣的光芒。
“老頭,你說人類的未來……還有希望麼?”
“希望……”
老人喃喃著,闔上了渾濁的雙眼。
人類舊曆紀年3500年,曾一度被天文學愛好者稱為觀星紀年。這一年,在世界地理史上同樣也有諸多評論。
天外出現大規模流星雨,無數隕石紛紛落向地球與周圍一些星球。可能是受到這場流星雨事件的影響,地磁場罕見地出現了異變,受其影響全球範圍內產生了一係列連鎖反應。
捉摸不定的外太空似乎贈予了地球一場新的發展機遇。一些新的礦物和特殊物質也是應運而生。
這是人類命運走向發生轉折的關鍵一年。
天外隕石中的一些關鍵物質被提取出來,那些物質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在化學研究方麵更是受到諸多學者專家的注視。在這種氛圍下,天外隕石也同樣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被悉心保護起來。甚至在個別所有權有爭議的地區,發生一係列了因爭奪隕石及特殊礦產而產生交火的事件。
這些隕石中攜帶的特殊物質打破了諸多物理界的權威,其對人類科學認知的衝擊之強烈絕不亞於昔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牛頓力學體係框架下產生的震撼!為了紀念這種具有突破意義的物質到來,人類將其命名為——“以亞”。
與理論中宇宙無所不在的物質“以太”相區分,名為“以亞”!
而這場驚天動地的流星雨事件,也被稱之為“以亞流星雨”事件。
正如曾經的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曾經樂觀地認為美國已經進入一個永久繁榮階段一樣,時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在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麵前也曾心生慨歎:“戰火不複,和平永駐,人類的文明將伴隨飛速發展的科技不斷登上新的台階,和平與發展將成為人類世界永恒的主題。”
可惜,事與願違。
隕石本身的價值,稀有礦物背後的意義,都讓這一切變得並不純粹。在錯根複雜的利益網中,每個人都是落網的可憐蟲。發展醞釀出競爭,利益勾畫出矛盾,在看似平靜的表麵下已是暗濤洶湧。
麵對這盤根錯節的利益網,每個國家的領袖都在暗暗謀劃。
誰輸?誰贏?誰退?誰進?
各國的領袖都在暗自較量,心機權術,外交軍事,手段層出不窮。沒有絕對的朋友,沒有絕對的敵人,在利益麵前一切都是相對而存。人類內部的種種糾葛使得新資源的帶來並未成為人類發展的助力,反而使人類最終在一係列的情況下製造了自身內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