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植被功能喪失的代價(2)(1 / 3)

但近年來,大米草在福建、浙江的一些地方也變成了害草,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和生態危害。福建寧德地區於1980年開始引種大米草,1983年在全區沿海鄉鎮大麵積推廣,但短短7年後,大米草便成了東吾洋這個以水產業聞名全國的“藍色寶庫”的大禍害。到1990年,東吾洋一帶的水產業每年損失就達1000萬元以上。

10年來,盡管寧德地區采取了人工割除、化學防治、綜合利用等措施控製大米草,但收效甚微,控製速度遠遠趕不上大米草的繁殖蔓延速度。

六、森林破壞

森林曾覆蓋世界陸地麵積的45%,總麵積為6×107平方千米。有人認為,森林是陸地生態係統的中心,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繁衍物種、動物棲息等方麵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還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林木資源,支持著以林產品為基礎的龐大的工業部門。若非森林的蔭蔽,人類的遠祖不知何以棲身。

雖然曆史上地球的森林廣闊,但到19世紀初全球森林麵積已減少到5.5×107平方千米,到1985年,全世界的森林麵積為4.147×107平方千米。全球每年平均損失森林麵積達(1.8~2.0)×105平方千米。

目前,森林麵積已經縮小了1/3,世界林地約占陸地麵積的1/3,共4.0×107平方千米。

其中2/3為密林,1/3為由闊葉樹與草地組成的疏林。熱帶森林是全球森林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總麵積為3.0×107平方千米。

到2000年,全球至少要損失2.2×106平方千米的熱帶森林。

造成森林破壞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人們隻把森林看作是生產木材和薪柴的場所,對森林在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長期過量地采伐,使消耗量大於生長量。

其次是現代農業的有計劃墾殖使部分森林永久性地變成農田和牧場。

由於森林的砍伐速度大大超過其生長速度,世界上幾個古代文明的搖籃大都已變為林木稀少之地,甚至淪為半荒漠和荒漠。

歐洲大部分、亞洲北部、美洲西北部和美國東部等地區的天然林均已基本消失,現有森林多屬樹種單純的次生林或人工林。隻有俄羅斯得天獨厚,其遠東地區由於地廣人稀和難以通行,保存了世界針葉林的一半,其中2/3為原始林。

熱帶森林原本由於難以通行而免遭砍伐,保存較好。但近幾十年來在人口壓力和經濟刺激下,熱帶森林的砍伐速度大大增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環境規劃委員會聯合研究,1981~1985年熱帶森林的砍伐速度為1.13×105平方千米/年,合熱帶森林總麵積的0.6%。

我國森林破壞現象也較嚴重。據林業部門統計,建國初期我國林地曾達1.25×106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為13%,目前估計覆蓋率隻有11.5%,不及世界平均覆蓋率的一半。

全國許多重要林區,由於長期重采輕造,導致森林麵積銳減。例如,長白山林區1949年森林覆蓋率為82.5%,現在減少到14.2%;西雙版納地區,1949年天然森林覆蓋率達60%,目前已降至30%以下;四川省1949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在20%左右,川西地區達40%以上,但到20世紀70年代末,川西地區覆蓋率減到14.1%,全省減到12.5%,川中丘陵地帶森林覆蓋率隻有3%。

由於森林的破壞,導致了某些地區氣候變化、降雨量減少以及自然災害(如旱災、鼠蟲害等)日益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