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在樹上築巢,鼠在地下挖洞,這本是動物的本性;雌鳥孵卵,哺育幼雛,繁衍後代,這也是自然界的一般規律。然而,在這無奇不有的世界上,卻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鳥,一反常規,具有獨特的習性。它們既不在樹上築巢,雌鳥也不孵化幼雛。雌鳥產完卵之後便萬事大吉,其他一切均由雄鳥“越俎代庖”。這便是澳大利亞的營塚鳥。
很早以前,人們便在澳大利亞南部幹草原和東部桉樹林灌木叢中,發現過一座座高大的樹葉堆。它們是古代墳墓嗎?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墓葬的曆史記載;是土著人婦女為讓孩子們開心而造的堡壘嗎?也不是。於是,這些奇怪的“土堆”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為了弄清“土堆”的秘密,1840博物學家吉爾貝特第一次對它進行了“發掘”工作。他就像發掘古跡那樣,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地向下挖。終於土堆的秘密被揭開了。原來它並不是人工堆砌的墓塚,而是一個奇特的“孵卵器”,裏麵均放著比雞蛋大一倍的蛋,這就是營塚鳥苦心堆積的塚。
棲息在澳大利亞南部幹草原灌木叢中的一種營塚鳥,因所處的條件險惡,冬夏氣溫又相當懸殊,所以它的營塚過程更複雜,營造時間也更長。初秋季節雄鳥就開始動工了。它將四周灌木、雜草銜來,先挖一個深1米、直徑25米的大坑,夜間把找到的樹枝葉埋進坑裏。冬季下小雨後,樹葉開始受熱膨脹,雄鳥就趕快向上堆沙土,形成一個小丘。
營塚鳥為什麼要造塚為巢呢?這個問題有幾種說法:一種認為土塚是它們弄的記號,以便日後找到它們產卵的地方;另一種說法認為它是用來保護卵不受侵犯的裝置。因為土塚不易被水淹沒掉,便於增溫孵卵;還有一種法,土塚可以產生地麵阻力,不易遭受人和動物踐踏和破壞。這些說法雖然還缺乏可靠的科學依據,但是對解釋營塚鳥造塚埋卵的原因,畢竟都是一些研究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