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參加此項試驗的一些科研人員也承認,他們隻是提出了一種哪怕能對治療花粉過敏有部分幫助的方法,並不認為自己發現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催眠現象之四:抑製大腦思維科學家在經曆一係列探索性實驗後,開始將研究轉向理性。催眠與大腦反應是否有關係成為他們關注的重點。科學家們有一次做試驗的時候,要人們伸出雙手托磚,時間越長越好。人們在一般狀態下隻能托五分鍾,可處在催眠狀態下連女性也能托半小時。X照片表明,如果說在正常情況下大腦的兩個半球在同時工作,那在恍惚狀態下隻有負責情感和藝術創造力的右半球在活躍,它像是“壓抑”了負責邏輯和智力的左半球的任何企圖,讓人就知道傻乎乎地托著。而另一個新研究證明,催眠通過改變大腦特殊區域的活性能夠有效地避免認知衝突的發生。研究者用一個經典方法讓受試者說出書寫字跡的墨水顏色。麵對用藍墨水書寫的“綠”字,受試者在回答“藍色”時往往會猶豫和犯錯。如果相同的受試者在經過催眠後再看這個字時,就會把這個字視為一個沒有意義的符號。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認知神經學家瑞茲和同事將目光彙聚在這一結果背後的大腦活動上。研究人員在最初的行為研究中發現,麵對字義與顏色的衝突,那些接受了高度催眠的受試者比暗示影響較淺的受試者判斷得更為準確。相關的大腦成像也顯示,受到影響的大腦區域包括負責早期視覺處理的區域和前扣帶腦皮質——這一區域已知與人的注意力、情感控製和自我調節有關。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絡版上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瑞茲表示,“這一解釋令人感到驚訝的地方在於閱讀被認為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然而事實是,一種特殊的暗示通過改變大腦的活性從而顛覆了這一過程,他認為,這意味著催眠可以用來激活和關閉特定的大腦區域。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麥克裏昂德表示,“很多人都認為催眠暗示是值得懷疑的”,但是“與催眠在認知世界的地位相比,這項研究賦予了催眠更多的現實意義”。雖然人們使用催眠術已經很長時間了,涉及的範圍也很廣範,但是人們卻沒有辦法解釋催眠術的真正原理。科學家們對這種類似於“法術”的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和看法,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1.部分退化理論催眠使受試者思維退化至某種較幼稚的階段,失去了正常清醒時所具有的控製,落入一種較原始的思維方式,因而憑衝動行事並進行幻想與幻覺的製作。2.角色扮演理論認為是受試者在催眠者的誘導下過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個角色。受試者對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使他們以高度合作的態度做出了某些動作。但很多學者堅持催眠是意識的另一種狀態,而不是角色扮演,因為即使最合作的受試者也不會同意在不給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手術。3.意識分離理論希爾加德根據實驗觀察,認為催眠將受試者的心理過程分離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進行的分流。第一個分流是受試者所經曆的意識活動,性質可能是扭曲的;第二個分流是受試者難於察覺、被掩蔽的意識活動,但其性質是比較真實的,希爾加德稱之為“隱蔽觀察者”。意識分離是生活中一種經常出現的正常體驗,例如長途駕車的人對路上狀況作出了一些反應但多不能回憶,就是由於當時意識明顯地分離為駕馭汽車與個人思考兩部分了。上述各種觀點,對於催眠現象在理論上都做出了初步的解釋,但是這些理論都還不成熟,隻有在將來對心理狀態和生理學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時,才能對催眠之謎作出更進一步的解釋。催眠現象到現在為止,仍然是令人困惑的未解之謎。
正文 第20章 心理學迷宮(6)(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