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諤(1887-1961年),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是波動力學的創始人。1887年8月12日,薜定諤出生於維也納一個油布工廠主的家庭,中學時就對數學、物理學和邏輯嚴謹的古代語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06-1910年,他在維也納大學物理係學習。1910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維也納大學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13年與科耳勞施合寫了關於大氣中鐳A(即218Po)含量測定的實驗物理論文,並因此獲得了奧地利帝國科學院的海廷格獎金。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一個偏僻的炮兵要塞服役,利用閑暇時間開始研究理論物理學。戰後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耶拿,擔任維恩的物理實驗室的助手。
1921年,薛定諤受聘到瑞士蘇黎士大學任數學物理學教授,在那裏工作了6年。1927年接替普朗克任柏林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同年當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受德國納粹黨徒的迫害,離開蘇黎士到英國牛津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同年和狄拉克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在格拉茲薛定諤再度受到納粹的迫害,於9月1日僅“帶了一隻小小皮箱”逃往都柏林,在都柏林高級研究所,他成為理論物理學的領導。在那裏,他待了17年。在此期間,他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並發表了很多論文。1956年,他回到祖國奧地利,成為維也納大學物理係的名譽教授。
1957年薛定諤接受了德國高級榮譽勳章。他還被很多大學和科學團體授予了榮譽學位,其中包括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柏林普魯士科學院、奧地利科學院等。1957年,薛定諤一度病危。1961年1月4日,他在奧地利的阿爾卑巴赫山村病逝。
除了少量的實驗性研究外,薛定諤事實上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理論物理學問題的研究上。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第一次提出了物質波理論,即一切微觀粒子,都像光一樣具有波粒二象性。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1926年,薛定諤獨立地創立了波動力學,提出了薛定諤方程,確定了波函數的變化規律。這與海森堡等人幾乎同時創立的矩陣力學成為量子力學的雙胞胎。現在,這些理論已成為研究原子、分子等微觀粒子的有力工具,並奠定了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論基礎。薛定諤的理論,與海森堡所發展的形式不同,這個理論的數學式子便於實際應用。雖然形式上好像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但是薛定諤能夠證明它們在數學上是等價的。薛定諤波動方程提出之後,在微觀物理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薛定諤的諸多科學論著中,以1927年和1928年發表的《波動力學論文集》和《關於波動力學的四次演講》最為著名。另外,有關固體的比熱、統計熱力學、原子光譜、鐳、時間與空間等方麵,他都發表過研究論文。
1944年,薛定諤還發表了《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麵貌》一書。在這本書中,薛定諤試圖用熱力學、量子力學和化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性,引進了非周期性晶體、負熵、遺傳密碼、量子躍遷式的突變等概念。這本書使很多青年物理學家開始注意生命科學中提出的問題,引導人們用物理學、化學方法去研究生命的本性,從而使薛定諤成了當今蓬勃發展的分子生物學的先驅。
除了物理,薛定諤還對哲學有濃厚的興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就深入研究過斯賓諾莎、叔本華、馬赫、西蒙、阿芬那留斯等人的哲學著作。晚年,他又致力於物理學基礎和相關哲學問題的研究,寫了《科學和人文主義——當代的物理學》(英文版,1951年)等哲學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