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熱心於生物學的研究,但是由於神學思想的長期熏陶,“神創論”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對拉馬克的進化觀點還不能正確理解,究竟誰是誰非?達爾文有著對生物學的極大興趣,帶著“神創論”與“進化論”的矛盾結束了大學生活,走出了劍橋大學的校門。
《物種起源》
1831年12月2日,22歲的達爾文在漢斯羅教授的推薦下以博物學者的身份登上了“貝格爾”
艦,開始了五年的航行考察生活。
首先他在船尾布置了一張網,捕獲各種各樣的水生動物,然後將它們逐一鑒定,解剖登記入冊。
正當達爾文愉快地忙碌的時候,突然天空陰暗起來,海麵上風浪狂起,船隻劇烈地顛簸著,他頓時感到天旋地轉,無法站立,一個勁地嘔吐起來。水手們見到這種情形,不禁擔心地說:“這可怎麼辦?還剛剛開始呢,今後的遠航……”達爾文堅定地回答:“不要緊,我一定會戰勝它!”話音剛落,“哇——”又吐了起來。大家趕緊把他扶到艙裏的吊床上休息,達爾文對水手們說:“謝謝你們了,請放心,如果這次航行半途而廢的話,那麼,我將來在墳墓中也絕不會安息的。”追求科學真理的理想激勵著達爾文,他充滿了戰勝困難的堅強信念。暈船的痛苦算得了什麼!水手們一走,他又開始工作了。
達爾文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堅持不懈地工作著。他把每天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都準確、詳細地寫進了航海日記和考察筆記。並且一遇到機會,就把它們寄回英國。這個工作持續了將近5年,直到航程結束。即使旅途中發燒不退,病了兩個多月,日記也從未間斷過。
在達爾文的航海日記中,記載著極其豐富生動的考察事實。
1832年2月16日,“貝格爾”號到了佛得角群島,達爾文入叢林,攀懸崖,涉草地,搜集各種珍貴的動植物標本,挖掘古生物化石,“沒有偷閑過半個小時。”群島上鋪滿大地的奇花異草,千種彩蝶,萬類昆蟲,常常讓達爾文樂而忘返;千差萬別的珍禽奇獸,古怪的化石獸跡,又常常使達爾文處在“非常驚奇”之中。是什麼力量把大自然裝飾得這樣錦繡多嬌?是什麼緣故使得很多動植物種類,古代的和今天的,雖近似但又不同呢?難道真像神學院的老師在講述《聖經》的時候所說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嗎?他還記得自己不久前給船上水手們複述這些說教時,水手們捧腹大笑的情景。是啊,見聞廣博的水手為什麼覺得可笑呢?達爾文決心找到答案。
在航行考察中,達爾文除了采集標本、化石外,還很重視向當地勞動群眾學習求教。
有一次,一位高僑人對他說:“我們這裏的雌鴕鳥總是成群地把蛋下在同一個巢裏,等到有20到40個蛋的時候就讓雄鳥孵化,而雌鳥又集體到另一個巢下蛋去了。”
達爾文聽了將信將疑,便親自做了實地調查。原來雌鴕鳥每隔三天才下一個蛋,假如一隻雌鳥把每次排卵期的十幾個蛋全部下完再自己孵化,那麼,先下的蛋在高溫環境裏早就變壞了。此地鴕鳥的這個習性正是對當地炎熱氣候的一種適應表現。
達爾文還從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居民口中知道了很多的事例,使他感到動物和自然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的關係。
1833年8月,達爾文在朋塔阿耳塔進行化石的挖掘工作。有一天,人們挖到了一種劍齒獸的化石,它的身體像大象,牙齒卻小得像老鼠,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水中的海牛。達爾文看到這個“怪化石”感到十分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