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馬城的西邊,有一塊三角形的地方。它的麵積隻有0.44平方千米,人口約1000人。東麵以聖彼得大教堂左側的鐵門為入境的國門,其餘三麵以圍牆為界,這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公元756年,法蘭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地區贈送給教皇。隨著中世紀教廷權勢的擴張,教皇直轄的土地達4萬平方千米以上。1870年意大利全國統一後,收回了教皇統治的羅馬城和其他地方,教皇就退居羅馬市區西北高地的梵蒂岡。1939年,意大利政府和教皇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確認梵蒂岡這塊麵積為0.44平方千米土地的主權屬於教皇。
聖彼得廣場是世界最大的廣場之一,可容納50萬人,它是教皇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這裏有一條用石灰石鋪起來的“界線”,這就是梵蒂岡的國界!這裏沒有海關,也沒有邊防,局部地方有可以移動的鐵欄杆。廣場是典型的巴羅克式建築風格,兩邊是半圓形長廊,長廊由4層大理石柱子(1層為圓柱、3層為方柱)組成,每邊都有44根圓柱和132根方柱。柱高18米,需三四個人才能合抱,真是一派雄偉莊嚴的氣勢。長廊頂上有100多個曆代教廷的著名人物的大理石雕像,個個栩栩如生。
廣場中間矗立著一塊方形紀念碑,原是古羅馬帝國皇帝卡利古拉從埃及掠奪來的。廣場兩側有兩個造型別致的噴泉。噴泉附近各有一塊圓形的黑石,站在黑石上麵眺望兩邊長廊,隻能看到圓柱不見方柱,因為方柱和圓柱在同一視線上,但隻要左右略為挪動一下位置觀看,方柱就顯出來了。這一設計,真可謂有鬼斧神工之妙。這個顯得極為莊嚴和和諧的廣場是由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建築師貝爾尼尼花了11年時間才建成的。
廣場的北端正是聖彼得教堂,即梵蒂岡教廷的教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始建於1506年,最終完成於1626年,先後經曆了120載!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許多建築家和藝木家都先後參加設計和指導建造,可以說它是這批巨匠們的集體傑作。聖彼得是耶穌十二門徒中的大弟子,他是一個貧苦的猶太漁民,在公元64年10月13日,他被羅馬暴君尼祿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他殉道之處,後人建立了講台,到公元4世紀又建起了教堂,到16世紀初,教廷勢力十分強盛的時候,教皇決定改建為大教堂,並命名聖彼得教堂。聖彼得教堂占地15000平方米,教堂內高46米,加上大圓頂和頂上的十字架,高度達137米。如果以3.5米作為一層樓計算,那麼它就相當於近40層高的大廈。教堂內可容納2.5萬人,比巴黎聖母院大兩倍,其規模之大、氣勢之雄偉,令人歎為觀止。
乘電梯到達聖彼得教堂頂部的天台,然後沿著大圓頂內300多級階梯,直上到圓頂的頂部,從那裏的窗口向下俯視,可以清楚地看到梵蒂岡全國的國土。教堂後麵是教皇的住所。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統治者,在他下麵是大主教和紅衣主教,再下麵是主教、神甫、教徒,教裏從紅衣主教中選舉產生。從教堂頂部向右看,在一片綠陰叢中,有一幢兩側為4層、中間為5層的大廈,這就是梵蒂岡政府的國務秘書處。國務秘書處由國務卿(也是一位紅衣主教)主持,負責行政工作和對外關係。梵蒂岡現在在108個國家和地區駐有“聖使”、“代理聖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