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逝去的足印(1 / 3)

隻有憑借想象,我們才能回到遠古之前去感受曾經輝煌的生命。大約在35億年前,當生命剛剛在地球上萌動的最初時期,懸浮在原始海洋裏不起眼的藻類,曾盛極一時的三葉蟲和主宰地球上億年的恐龍,它們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永遠地消失了。但它們又留下了生命的痕跡,讓今日的我們去追尋那逝去的足印。

據科學家研究,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約有300萬種,但曾在地球出現過而最終滅絕了的生物則遠超此數。根據現在對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科學家推測大約每5000~10000種古代生物中隻有一種能夠幸運地變成生物化石留存下來;根據新種代替老種所需要的時間來估計,自從生命出現以來,地球上生存過的生物很可能在10億種左右!過去35億年,生物是經過不斷演化、繁衍,才形成今天千姿百態、種屬繁多的生物世界。

在地球上生活過的古代生物,一部分在死後被泥沙迅速埋藏,屍體得以在沉積的泥沙中保存下來,經過千百萬年的石化作用,生物的遺骸變成了化石。因此,要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最可靠的證據就是從地層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大約25億年前的元古代早期,地球上就已經有了能夠具有光合作用並能獨立繁殖的藍綠藻類,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大發展。在茫茫海域中,除了單細胞的藍綠藻外,還有漂浮於海麵的藻絲,它們堆積在海底並形成饅頭狀的藻類疊層石;卵形的藻灰質結核也隨波在海底滾動,所以,元古代可說是藻類時代。這些藻類的興旺,產生了大量的氧氣,改變了原始大氣的成分,為後來需要氧氣進行呼吸作用的動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到了大約6億年前的寒武紀,除個別門類外,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類別幾乎全部出現了,揭開了生物演化史上的宏偉帷幕。當時的大陸可能是荒涼的,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任何真實的陸生生物的化石。低級的苔蘚和地衣類的植物,可能生活在潮濕的低地,還缺少根與纖維組織,難以蔓生到幹燥地區;當時的無脊椎動物也還沒有在空氣中生活的機能。但在淺海中的無脊椎動物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一般隱伏在各類海藻中,生育繁殖,並以微小的有機物作為食料。寒武紀的生物形態奇特,和我們現代地球上能看到的極少有相似之處。

三葉蟲化石

三葉蟲是寒武紀最繁盛的生物,約占當時全部生物的60%,是古生代早期一類比較高級的無脊椎動物。根據形態概略地講,早寒武紀的三葉蟲,一般是頭部巨大,尾部短小;中寒武紀的,頭尾大小近相等,尾部經常生長著不同形式的棘刺;晚寒武紀的頭尾多半是光滑的圓渾的。

腕足動物約占寒武紀全部生物的30%。原始的具鈣質殼的有鉸類腕足動物出現在早寒武世。古杯是一種多細胞的底口生物,體形多變,有杯狀圓錐形的單體,有樹枝狀的群體,更有彎圍呈鏈狀的,偶而也聚集形成巨大厚實的礁體。

海百合化石

寒武紀其他門類的無脊椎動物較少,僅占全部生物的10%。作為腔腸動物的珊瑚似乎還不能分泌鈣質,在寒武紀找到一些可疑的遺骸。棘皮動物在寒武紀隻產生了原始、小型的海林檎,寒武紀開始時產生了筆瞄,主要是固著生活的樹形筆石的低級群屬。這時還沒有海百合、海膽等。

距今5.1億~4.38億年的奧陶紀,廣闊的海域,繁育著大量的各門類無脊椎動物,除寒武紀已產生的種類外,某些類群還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筆石、珊瑚、海百合、苔蘚蟲和軟體動物等。

筆石是奧陶紀奇異而特殊的類群,自早奧陶紀開始,就已興盛繁育,廣泛分布,有的匍匐,有的遊移,有的漂浮。自中奧陶紀開始,珊瑚也大量出現。這時的珊瑚形態雖說還較原始,但已能夠組成小型的礁體。苔蘚蟲出現於奧陶紀早期,演化快,屬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