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布陣破陣(1 / 3)

這次攻城受挫,大契丹軍一連三日按兵不動沒有再來攻打澶州城。

第四日宋軍哨騎來報,澶州城下大契丹軍派來了使者,大契丹軍大將耶律諧理親自前來下戰書,李繼隆命人將大契丹國使者一行帶到了中軍大營。

耶律諧理上前遞上戰書,昂首說道:“我大契丹主帥蕭撻凜大王,明日將在北城外擺下一座大陣,特遣在下來下戰書一封,爾等可敢出城破陣?”

李繼隆接過戰書,正在沉吟間,一旁的高瓊已經大聲喝道:“有何不敢戰。”

耶律諧理冷笑道:“好,如若宋軍能破此陣,我們大契丹即刻退軍。”

李繼隆對高瓊道:“高大人,大契丹軍攻城不利,這次定是想誘我大宋軍出城作戰。契丹人騎兵眾多,而我大宋軍騎兵七僅有一,不利野戰,而宜堅守。”

正說話間,大營外傳來一陣爽朗笑聲:“李將軍勿憂,我看此戰可接。”外麵行來一人,四十有四,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頷下有須,一雙炯目,身著寬袖廣身紫錦袍,正是大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大人到了。

寇準先衝耶律諧理說道:“爾等亂世鬼魅,跳梁小醜,膽敢犯我大宋邊疆,你可先回,我軍明日準時應戰。”

待耶律諧理退下,寇準對李繼隆、高瓊道:“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論契丹人擺下什麼陣型,我們自可觀而破之。更何況當今聖上已經禦駕親臨澶州北城,明日登高一呼,我軍將士自當以一敵百,大破敵軍。”

李繼隆和高瓊聽到禦駕已經親臨澶州北城,都是大為振奮,於是三人又計議了半日,謀定破敵方略。

第二日,澶州城外號炮連天,大契丹國大軍再次出動,在澶州北城外擺下一座巨大的大陣。此陣稱為“太乙混天八門陣”,分別以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命名,加上中軍共是九個大陣。

中軍由十六個小陣組成,每陣由一軍二千五百人組成,中軍共十六軍四萬精兵,由蕭撻凜親自統帥。周圍八陣則各以六個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每陣共六軍一萬五千精兵。

周圍八陣加中軍總共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合計十六司,共六十四軍十六萬精兵。

六十四個小陣中,大契丹軍前排為弓弩兵,中間為長槍兵,後排為短刀兵,兩側為精銳騎兵。十六萬精兵中,騎兵卻占了半數,陣前還設置了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八門中,休、生、景、開為“四吉”,傷、杜、死、驚為“四凶”,吉亦為凶之凶,凶亦為吉之吉,彼此相窮,循環無窮。

太乙混天八門陣的排列,實際上是一幅“後天八卦圖”,旌旗排四角,刀槍擺八方,循環無定數,進退有章法。整個大契丹軍大陣真正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殺氣滔天。

大宋軍這邊李繼隆大將親自統兵出戰,高瓊率軍鎮守城池,采取的是眾人商議的以陣破陣戰法。這次澶州城下的戰役,卻是大宋和大契丹攻守易位,以往皆是大契丹軍主攻,宋軍主守,這次是大契丹軍布陣,宋軍破陣。

李繼隆沒有采用宋太宗趙光義創造的“平戎萬全陣”或者宋軍最常用的“常陣”,而是布下攻擊戰陣“天地人三才陣”,皆因“平戎萬全陣”和“常陣”兩個陣法都是以防禦為主,不利進攻。

宋軍“天地人三才陣”分左、中、右三個子陣,每個子陣皆再分成天、地、人三個子子陣,其中“天”為先鋒隊和策先鋒隊、“人”為主力中軍大隊、“地”為策殿後隊和殿後隊。大宋軍編製為廂、軍、營、都四級,廂轄十軍,軍轄五營,營轄五都,都編一百人。

先鋒隊是頭前開道的部隊,全是騎兵,共二十五都,每都一百騎,共二千五百騎。策先鋒隊是策應先鋒之部隊,布置在先鋒後方成陣,全是刀槍兵,也是二十五都,合計二千五百人,身上無甲,都是敢死之士。“天”字陣共五千兵力。

主力中軍大隊以弓弩兵在前,步軍刀槍兵在後。其中弓弩兵五千,布成“弩陣”。弓弩兵使用的武器是由馬遙先生督造改良的蹶張弩,而非普通的臂張弩、腰張弩。

蹶張弩拿腳踩踏機括發箭,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麵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來開弩弦,掛上機括。

五千弓弩兵分成三排,從前至後,第一排瞄準射擊,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上弦。進攻時,第一排射擊後,弓弩兵通過兩排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三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如此循環反複,是為弩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