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內裝連發機關——機槍的概述(3 / 3)

MG-34式7.92毫米通用機槍是由德國毛瑟公司設計的,是最早出現的一種兩用機槍,也是第一種大批量生產的現代通用機槍。它綜合了以前許多機槍的特點,同時,它的自身也有不少特點。一般來說,作輕機槍使用時,兩腳架固定在機槍槍管套筒前箍上;作重機槍使用時,機槍安裝在輕型1934年式高射三腳架或1936年式高射雙聯托架式槍座以及折疊式高射支柱上,也可固定在與1934年式專用高射支柱上。

MG-34通用機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裝備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閉鎖機構為槍機頭回轉式,一般開鎖時,通過槍機頭上兩側滾輪與槍管節套開鎖加速凸輪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槍機體後坐。通常來說,供彈機構有彈鏈和鞍形彈鼓供彈兩種方式。此外,供彈方式的改變采用更換兩種形式的機匣蓋完成。彈鏈為開式金屬彈鏈,作輕機槍使用時彈鏈容彈量為50發,作重機槍使用時用50發彈鏈彼此連接,容彈量為250發。輸彈機構為撥彈滑板式,用槍機帶動,可從機匣左右兩麵輸送彈鏈,靠調換受彈器零件和供彈杆改變輸彈方向。鞍形彈鼓的容彈量為75發。擊發機構為利用擊發簧能量擊發的擊針式擊發機構,發射機構具有單發和連發功能,扣壓扳機上凹槽時為單發射擊,扣壓扳機下凹槽或用二個手指扣壓扳機時為連發射擊。退殼挺為圓柱形,安裝在機頭內,槍機後退時,退殼挺後端撞擊機匣內的退殼挺襯軸而向前移動將彈殼拋出。

據相關史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還生產了許多MG-34的改良型機槍,如MG34S式和MG34S/41式等。一般來說,改良型機槍比原型機槍尺寸短,槍管也短。通常來說,發射機構隻能連發,才具有更好的緩衝效果和槍管助退作用。

②MG-42通用機槍

由於MG-34的結構較複雜,複雜的結構就意味著製造工藝的複雜,也就意味著需要耗費大量的工時和材料。而在實戰中,需要的是可以大量製造和裝備部隊的機槍。而根據MG-34的生產能力,即使所有工廠開足全部馬力,也沒法滿足前線的需要。於是,針對以上情況,這就需要對MG-34進行改進。

一開始,德國專家針對MG-34有過多種改進方案,其中一種據說是受波蘭戰役中繳獲波蘭的一款機槍設計圖的啟發,由德國金屬衝壓專家格魯諾夫博士完成,對MG-34進行了多項重要的改進。事實上,這個方案由於超出另外競爭改進方案的優異性能而很快中標。

MG-42研究成功,其實是槍械生產技術的一次重要的突破。格魯諾夫博士本人並不是槍械設計師,他是一名金屬衝壓技術的專家。當時由於德軍一線部隊對機槍的需要量很大,他以專業的眼光認為按照傳統槍械製造工藝,很難滿足這樣的需要,他認為機槍采用金屬衝壓工藝製造是必然趨勢。事實上,用金屬衝壓工藝生產的MG-42,不僅節省材料和工時,同時也更加緊湊。可以說,這一改進對於金屬資源缺乏的德國來說,是非常實際且有重大意義的。

③M60式7.62毫米通用機槍

M60式7.62毫米通用機槍是由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研製的。該款機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開始設計,經過多次改進,於1957年正式定型為M60式並全麵投產,1958年開始裝備美軍。

M60式通用機槍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槍之一,除美軍裝備外,還有韓國、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軍隊使用它,M60式機槍的產量已經超過25萬挺。

該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回轉閉鎖方式。它的導氣裝置比較特別,采用自動切斷火藥氣體流入的辦法控製作用於活塞的火藥氣體能量。槍管下的導氣筒內有一個凹形活塞,平時凹形活塞側壁上的導氣孔正對槍管上的導氣孔。當火藥氣體進入導氣筒內後,在凹形活塞的導氣筒前部的氣室中膨脹,在火藥氣體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推動凹形活塞向後運動,活塞又推動與槍機框相連的活塞杆向後運動。活塞向後移動時,會關閉側壁上的導氣孔,自動切斷火藥氣體的流入。通常來說,這種結構比較簡單,不需要機槍常有的氣體調節器,缺點是不能隨意調節武器的射速。

該槍的槍管首次采用了襯套式結構,在彈膛前麵有鎢鉻鈷合金襯套,提高了槍管抗燒蝕性能。M60式機槍具有重量小、結構緊湊、火力猛、精度好、用途廣泛等特點。它的機匣、供彈機蓋等都采用衝壓件,因而成本低。另外,槍內還廣泛采用減少摩擦的滾輪機構,射擊振動較小。

一般來說,該類通用機槍采用彈鏈供彈,借助槍機滾輪帶動撥彈杆左右運動,再通過杠杆使撥彈滑板上的撥彈齒撥彈,單程輸彈。

④俄羅斯PK係列通用機槍

PK係列通用機槍是於20世紀50年代,俄羅斯專家根據AK-47突擊步槍的工作原理設計的一款通用機槍。該款通用機槍先是少量裝備蘇軍的機械化步兵連,1966年後該槍正式在部隊中列裝。其後,原華沙條約國家也相繼裝備PK係列。

PK係列有多種型號,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一般來講,用兩腳架作輕機槍的稱為PK,配輕型三腳架作重機槍的稱為PKS,在坦克上作並列機槍的稱為PKT,在裝甲輸送車上的機槍則稱為P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