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絲綢的發明(1 / 3)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並出口絲綢的國家。古代希臘人、羅馬人稱我國為“塞裏斯”,意即“絲國”。

據傳說,中國養蠶、繅絲、織綢是黃帝妻子嫘祖所創。實際上這是聚集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積累了多代人的實踐經驗才形成的,但傳說表明了我國養蠶織絹有非常悠久的曆史。

我們的祖先最初用野蠶所結的繭子織絲。古人把大批野蠶結繭看作是祥瑞的征兆。關於野蠶結繭的記載“史不絕書”。野蠶在樹林裏自生自滅,由於自然情況變化無常,每年野繭的產量很不穩定,有的年頭能采得很多,有的年頭要找幾個都並非易事。我們的祖先為了使野蠶能夠避免雨、雹、鳥、獸、蟲、鼠等物的傷害,保證收獲,把它取回家來飼養。於是,野蠶就逐漸被馴化成為家蠶。中國古代關於養蠶的傳說特別多,諸如滅馬西龍精、馬頭娘、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四陵氏始蠶等等。

蠶按進食來源分為:桑蠶、柞蠶、楓蠶、樗蠶、蓖麻蠶。按吐絲結繭時節可分為:春蠶、夏蠶、秋蠶。1600多年前,華夏先族還利用低溫抑製蠶卵,使之延期孵化的低溫催青劑製取生種的方法,一年養多批蠶。

我國古代有很多記載栽桑養蠶技術的書。如《蠶法》、《蠶書》、《種植藏果相蠶》、《記勝之書》、《秦觀蠶書》、《豳風廣義》、《廣蠶桑說》、《蠶桑輯要》、《野蠶錄》、《樗繭譜》等。這些書記下了我國曆代勞動人民栽桑養蠶的豐富經驗。

中國人民利用繭絲織出了巧奪天工的絲織品由來已久。在中國傳統社會以男耕女織為基本定式的經濟形態形成之後,就出現了“織女”崇拜。漢代畫像石星像圖中,已經有了織女的形象。西漢長安昆明池畔,也發現了“織女”石雕像。這位民間廣為流傳的“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的神女,其實是中國民間無數從事紡織、刺繡、縫紉等手工勞動婦女們的神化形象。世世代代的織婦“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機”,“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一梭聲盡重一梭,玉腕不停羅袖扌卷”。她們的辛勤勞作,不斷推出無愧於曆史的絲織珍品,“方員綺錯,極妙窮奇,蟲禽品獸,物有各直”

中國燦若雲霞的絲綢品種繁多、琳琅滿目,不同品種有不同的結構,最有代表性的是錦、紗、羅綾、緞、絨、緙絲。

中國古代所說的錦,有時是泛指具有多種彩色和花紋的絲織物,但是更多的是指用聯合組織和複雜組織織造的重經或重緯的多彩絲織物。這種重經或重緯的織物織起來難度比較大,是古代最貴重的織品。所以古代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

這種織物有經起花和緯起花兩種,也叫經錦和緯錦。經錦是用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經線和一線緯線相交織。經線多是2色或3色,1色1根作為1副,如果需要更多的顏色,也可以使用牽色條的方法。緯線有明緯和夾緯,用夾緯把每幅中的表經和底經分隔開,用織物正麵的經浮點顯花。1959年在新疆民豐龍雅遺址發現的東漢“萬年如意錦”使用絳、白、絳紫、淡藍、油綠5色,通幅分成12個色條,就是漢代典型的經錦。緯錦是用2組或2組以上的緯線同一組經線交織。經線有交織經和夾經,用織物正麵的緯浮點顯花。1969年在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錦襪,在大紅色底上起各種禽鳥花朵和行雲的圖案,就屬於此種錦。經錦和緯錦具有不同的織造效果。經錦的緯度比較低,隻用一把梭子,生產效率比較高。緯錦織造費時,但是可以使用兩把以上的梭子,容易變換色彩,豐富色彩的內容。六朝以前織造的,以經起花為主;隋唐以後織造的,以緯起花為主。

中國古代的紗,從組織來說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同現在的冷布相似的平紋經密的織物,唐代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的,把經線分為地經和絞經互絞,但是密度比較小的織物。有二經相絞和三經相絞。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織的,從唐代起間有花織,使用提花設備機。我國的織紗技術在漢初已相當精湛。1972年在湖南馬王堆發現的素紗單衣,薄如蟬翼,單線纖度為102~113旦。此衣身長160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而重量僅為48克。由此可知當時繅紡技術的進步水平。

羅紗組織纖經提花機的織物稱為羅。中國古代的羅和現在的羅不同,多半用4根經線為一組織造的。兩根絞經,兩根地經,1∶1排列,隔一梭起絞一次,兩兩互絞;4根緯線是一個循環,每行都有紗孔。如果要提花,不用提花裝置,另外加掛不定量的綜橈。1982年在湖北江陵縣馬山磚瓦場一號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絲織品。其中有一件春秋時期的單衣,用龍鳳虎花紋繡羅製成,織造技術相當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