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熟了,吐出潔白的花絮,等待著人們去采摘。人們將采摘的棉花堆在一起,打成包。在進行紡紗、織布之前,還必須過一關,即“去籽”。由於棉絮與棉籽絞合纏繞在一塊兒,用手一點點兒地撕拽下來也太費事了。可是,很早以來人們就是用這種大量消耗體力的笨方法去除棉籽的。自從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使用軋棉機,就可以用機器代替人手。不但減輕了人的負擔,而且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從而對推動棉紡織業的迅猛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對今天的棉紡工業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惠特尼是誰呀?軋棉機是如何被發明的呢?
1765年12月8日,埃利·惠特尼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當時美國還未獨立,仍是英國的殖民地)的沃斯特波羅的一個農民家庭裏。父親在新英格蘭州有農場,他從小就對機械感興趣。
父親本打算讓惠特尼幹農活和飼養牧畜。可是,這個小男孩喜歡的偏偏是擺弄機械小玩藝兒,有時候他會把父親的懷表拆開,然後再將其裝好,也許這就是小惠特尼其樂無窮的小天地吧。
惠特尼10歲時,即1775年,美國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人和英軍之間發生了武裝衝突,後來爆發了獨立戰爭。在戰爭期間,惠特尼開始製作鞋釘,並開了一家小工廠。其銷售情況很好,不久就雇了幫工,他們還生產發卡。由於惠特尼技術高超,所以,銷售量也不斷增加。
獨立戰爭結束時,美國因戰爭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社會混亂,饑餓橫行,人們四處流浪。在這樣的環境下,惠特尼慢慢地長大了,惠特尼想上大學。因此,戰爭結束以後,他就不幹生產鐵釘的工作了,當了一藐教師。在他23歲獎,進了耶魯大學。
大學畢業後,惠特尼準備到喬治亞州去當教師,於是踏上了旅途。他的理想是學習法律,將來當一名律師。然而,在這次漫長的乘船旅途中,他結識了兩名同船旅客。一個是在喬治亞州的薩巴納有莊園的納薩尼埃爾·格林夫人,另外一個人是格林夫人的管家費納亞斯·米勒。
格林夫人是獨立戰爭中建立卓越功勳的格林將軍的遺孀,該莊園就是因為格林的功績而授予的。下船後,惠特尼決定在就任教師以前先到格林夫人的莊園逗留一段時間。
一次偶然的相識,卻導致了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惠特尼來到了格林夫人的莊園裏。由於當時英、美等國的紡紗機械、織物機械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其原料棉紗的需要量與日俱增,所以,棉花供不應求。喬治亞州也生產了大量的棉花。但是,這種棉花的纖維粘著綠色的種子,摘掉這種子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勞動。黑人奴隸勞動一天才僅僅摘掉0454公斤的棉籽,惠特尼見到這種情況後,就想設計出一種省力的摘棉籽機。由於他對機械技術很感興趣,是個內行,所以,一有空就鑽進小倉庫裏著手製作摘除棉籽的機械。1793年,他終於製造出了摘除棉籽的機械——軋棉機。這種機械有一個鋸齒狀的圓筒,從窄隙中將棉花拉進來,能把棉籽從棉桃上剝下,並把纖維收集起來,如用水車帶動軋棉機,就能代替1000多人的剝棉工作。機械固然簡單,黑人奴隸們卻樂於使用。惠特尼取得了這種軋棉機的專利,並和米勒成立了公司,開始生產軋棉機。為了擴大業務,惠特尼辭去了教師的職務,前往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在那裏建立了一個工廠。之後,各地都慢慢地出現了惠特尼軋棉機的仿製品,並在不斷地向外推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