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明了衣服,穿在身上舒服多了。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衣服的需求也大大增強了。原來用手進行縫製衣服的辦法怎麼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呢?
於是,人們不斷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去想辦法。
縫紉機的發明與改進,給人們的製衣業帶來了新的曙光。然而,在發明縫紉機的道路上卻充滿了不少發明家的幾多歡樂和悲傷。
早在1790年,英國的聖·托馬斯發明了縫製靴鞋用的單線鏈式線跡的手搖縫紉機。這台縫紉機是用木材做機體,部分零件是用金屬材料製成的,可以說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台縫紉機,盡管不太實用,但總算是開啟了縫紉發明的先聲。
1825年,法國的提門尼埃開始研究縫紉機。在1830年時,提門尼埃為法國的軍隊縫製軍服而發明了縫紉機。這是一種實用的雙線鏈式線跡縫紉機。其縫製速度要比手縫的快10倍以上,正因為其縫製速度快,所以才引起了當時裁縫店工人的恐懼。他們怕提門尼埃的縫紉機會奪取自己的工作,於是他們闖入提門尼埃的住處燒掉了縫紉機。盡管如此,1848年,提門尼埃還是重新製造了縫紉機,可惜的是又被燒掉了。從此,提門尼埃喪失了重新製造縫紉機的勇氣。倒黴與貧窮使提門尼埃默默地死去了。這不僅僅是他本人的悲哀,也是人類發明史上的一次不幸。然而,在人類的發明史上,又何止提門尼埃一個人是這樣的遭遇呢?
這個時候,美國也有人在積極研究縫紉機。1834年,漢特發明了針尖有孔,使用兩條線的縫紉機。而另外一個美國人霍威也製出了類似的縫紉機。1819年,霍威出生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的斯賓薩,是一個貧農的兒子,為了幫助家裏維持生計,隻上了3年小學的他,在11歲時,就要到附近的農田去勞動。霍威生來腿腳就有點毛病,行路困難,不適於搞農業。所以,後來他在父親的製粉廠裏時,就對機械技術產生了農厚的興趣。然而,他想搞機械發明的最大動力是,打算把自己從貧困中解放出來。1835年,霍威離開父親的家,作為一名機械工到各地的機械工廠勞動。後來他在波士頓市內一個機械工廠的服務店裏當店員,服務店內經常有哈佛大學的教授們前來,談到很多關於機械上的問題。
一天,一位教授對霍威談了很多有關機械的事情,他說現在最急需的是縫東西的機械,而且還補充說,如果能製造出這種縫東西的機械,準能發一筆大財。當時正急於擺脫貧困的霍威,把這番話牢記在心。不久霍威就結婚了,連續生了幾個孩子,生活更加困難了,妻子兒女陷入了貧困狀態。霍威不得不日夜考慮,要千方百計盡快從這一貧困狀態中解脫出來。但是,要製造出性能良好的縫紉機又談何容易呢?
1844年,霍威經過一家織物匠的門前時,看到了在織物機械上穿橫線的梭子。這種梭子對他有很大的啟發,使他想到可以將有孔的尖針和梭子結合起來。他開始絞盡腦汁研製使用這種針和梭子的縫紉機械。經過努力,1845年,霍威終於發明了縫紉機。這是一台曲線鎖式線跡縫紉機,縫紉速度為300針/分,效率超過5名手工操作的縫紉師。霍威想:“這回大概能發財了吧!”然而,情形遠非如此。美國人認為霍威的縫紉機是胡鬧,而不予重視。“那麼,到英國去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