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美麗!紅色的花兒綻開在枝頭,高雅的孔雀展開漂亮迷人的五彩錦屏……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她那富麗堂皇的色彩世界。那麼,人們能不能也運用自己的智慧去創造一些色彩各異的世界呢?看一看今天人們穿著色彩豔麗的衣服,就會明白人們是能夠創造出自己喜歡的色彩的。而染料的人工合成就是重塑大自然形象的奇跡之一。
人們把布織出來了,要做成衣服,還得首先給布染色。在古代,人們用草葉揉布,或者從植物中提取藍色、紅色等天然染料進行染色。可是,這種方法不僅使得染過的布色彩單一,而且很容易見水褪色。因此,在古代好的染料是非常稀有的。比如,腓尼基的泰雅紫因為從某種貝類中提取出紫色染料而變得繁榮昌盛。當時這種泰雅紫非常昂貴,隻有富人才享受得起。而在東羅馬帝國時期,甚至隻有皇帝才能用這種染料。因此,在英語中,把生在帝王之家稱作“出生在紫色之中”。可見,在以前,大部分人的生活都缺乏色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能夠從煤、石油等材料中提取一些元素進行人工合成,從而製出了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染料的問世,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采了。假如古羅馬皇帝能走在今天的大街上,大概也會為自己服飾顏色的單調而自慚形穢的吧。
那麼,人工合成染料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呢?
合成染料是在一次實驗中無意識地被發明出來的。19世紀初歐洲開始使用煤氣燈,從煤炭中製取煤氣時,剩下一些粘糊糊的煤焦油無處投放。盡管如此,這些煤焦油總會有些用處吧。
德國偉大的化學家李比希在肥料等方麵的研究取得了驚人的成功,英國也想走這條路,於是邀請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到英國皇家化學學院當教授。而霍夫曼卻正在想著另一件事,即如何有效地使用那些討厭的煤焦油。
一天,霍夫曼毫不介意地大聲說:“難道就不能用煤焦油中的化學物質來製造奎寧嗎?”奎寧又名金雞納霜,是一種治療瘧疾的藥物,價格極貴,如能人工合成,就不必再從南美洲進口了。霍夫曼無意中的一句話激起了他的助手——柏琴的興趣。威廉·亨利·柏琴於1838年3月12日出生英國的倫敦。他的父親從事建築業,並期望兒子也能走自己的道路。可是,柏琴在14歲時,有一天去聽法拉第的科學講座,小柏琴深深地為法拉第的有趣實驗所吸引。從此,他決心選擇化學研究作為自己終生的事業。柏琴17歲時就在皇家化學學院嶄露頭角,為此霍夫曼挑選他擔任自己的助手。
聽到霍夫曼的話後,柏琴就立刻找來一些煤焦油中的化學物質做起了實驗。柏琴並不知道,依靠當時的化學知識,是不可能用煤焦油中的化學物質製成奎寧的。不過,化學實驗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奇跡。一天,柏琴正要把煤焦油中的苯胺和氯酸鉀混合液倒進玻璃量杯時,卻突然住手了,原來他看到容器底部發出紫色的光。這是什麼東西呢?柏琴在混合液裏加入酒精,試圖溶出其中發紫光的物質,結果酒精呈現出美麗的紫色。柏琴憑著他那敏銳的感覺,立即看出這種紫色的東西可以用來作染料。於是,他用這種紫色物質染了絲和羊毛,效果很好。柏琴十分高興地獲得了專利。他以巴黎野外的紫色花植物名字,給這種染料命名為“淡紫”。這是1856年的事情,當時柏琴隻有18歲。在那以前,主要的染料隻有兩種,即從植物藍裏提取的藍靛和從茜草根部提取的茜草色素。除這兩種染料外,當時再沒有其它任何染料能和纖維緊密結合,洗不掉色,曬不褪色。這樣,最初的人工合成染料被柏琴發現了,從而打開了色彩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