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如今隻有偶爾在冬季或初春的早晨才能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霧靄,無數英國文學作品中曾經描繪過的,沿街滾滾而下的黃霧,已消失了蹤影。陽光驅散薄霧後,便是一片清明,讓人難以想象當年迷離晦暗的霧中情景。對人類來說,生活在一個幹淨、健康的環境中是多麼重要!
搶救工業重鎮
群山懷抱的本溪是煤鐵之都。數百根大小煙囪林立,黑龍、黃龍、灰龍在本溪上空終年翻騰。這裏全年有近一半時間,30米開外見不到人影。本溪上空二氧化硫濃度,曾經突破過50年代倫敦煙霧事件的記錄。這個被汙染問題嚴重困擾的城市,曾經被稱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引起過人們的許多關注。然而,它作為中國向環境問題宣戰的先頭部隊,正在走著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
本溪向來以鋼鐵、煤炭、水泥而響譽海內外,是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基地,為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伴隨工業發展而至的不利影響——大氣汙染,使這個約43.2平方千米的城區,常年煙霧繚繞,城區內的400多家工廠,排汙戶就占了一半之多。從發電廠、煉鋼廠、煉鐵廠、焦化廠和水泥廠等林立的煙囪中噴吐著各色煙龍,翻卷升騰,遮天蔽日,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氣蓋,嚴實地罩在本溪上空。氣蓋之下,人們呼吸不適,市區白天能見度僅有30米。從衛星上看不到本溪。本溪市每年要承受9.1萬噸煙塵和12.2萬噸工業粉塵,全市每年排放有毒氣體857億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日平均濃度高達每立方米0.19毫克,大大超過了美國城市大氣警報線標準,從而導致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得居民每天出門必須帶口罩,臨街的門窗隻得常年緊閉,他們不能在室外晾曬衣物、乘涼等,人們為呼吸不到新鮮、清潔的空氣而焦慮不安。惡劣的環境不僅危害了本溪人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地製約著本溪市的經濟發展。深受汙染之害的遼寧本溪市民發出了強烈的呼聲:“誰能治理好汙染,我們就選誰當市長。”
本溪的環境汙染狀況引起了中央決策層的高度重視,一個“搶救”本溪的計劃,由中央決策層醞釀產生。1988年10月19日和21日,國家決定撥給本溪市7400萬元治理資金和一部分政策資金,並將本溪作為全國唯一的汙染治理試點城市。
1988年12月29日,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治理本溪市環境汙染的決定》。至此,本溪市的7年治理規劃得到了國務院環委會的批準,治理基金也基本落實。
群眾的呼聲,領導的重視,資金的保證,措施的得力,轟轟烈烈的治理本溪之戰拉開了序幕。
曾有人說過,環境治理是“靠一張一張人民幣擦去灰塵”。而在本溪慶幸的是環境治理這台戲靠的是群眾集體的力量。
為了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本溪市多次組織機關幹部、企業領導進行環保法規的考試,以強化人們的法製觀念。全市開展“評選10個環境汙染嚴重單位”的活動來進行曝光,並限期進行治理。在治理過程中,本溪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本溪的玻璃纖維廠要搞鍋爐治理,可是資金緊張,當工人們知道後,50元、100元慷慨解囊,集資完成了鍋爐治理。在抓治理大氣汙染的同時,大搞植樹造林,淨化空氣,栽植苗木1400萬株,建成了範圍為225.9平方千米的森林公園。
本溪向汙染宣戰3年,環境嚴重惡化的趨勢漸被抑製,總體狀況出現轉機,城市上空的33條“孽龍”已有14條被製服。本溪市民歡呼跳躍:空氣清新多了,屋外可以晾衣服,出門不必戴口罩了。治理初見成效的同時,本溪人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汙染狀況是由於曆史上忽視科學規劃造成的,他們絕不允許曆史的悲劇重演。如今本溪人每辦一件事,每建一個廠,都嚴格遵循7年治理規劃,千方百計控製新汙染源的產生,確保不欠新賬。幾年來,本溪市共控製了10餘個經濟效益較好但汙染嚴重的項目。為了加強環境管理,市政府與各局簽訂責任狀,各局又與它的下屬企業簽,企業內部又一層一層簽下去,責任狀製度就像一層網,將本溪市的環境保護工作連接在一起。本溪的現象告訴我們,再多的投資,再詳盡的規劃,但如果管理上不去,也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本溪首開中國重工業城市限期治汙、全麵大規模綜合治理的先河,本溪向世界宣告:中國有能力讓藍天碧水重現。難怪美國密執安大學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攻讀環境管理博士學位。因為在外國人的眼中,這實在是一項奇跡。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本溪一定以它嶄新的麵貌展示在世人的麵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