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技和生產的發展,可以說是一日千裏,人類從乘牛車、馬車到乘宇宙飛船;從點油燈照明到用原子能發電;從使用大刀長矛到發射導彈核武器,等等。科學技術能以驚人的速度發生巨大的變化,應首先歸功於材料。

如果沒有鋼鐵,再高明的技術工人也造不出汽車;沒有高強度、耐高溫的材料,再聰明的科學家也無法把衛星送上天;沒有耐腐蝕、耐高壓的材料,再勇敢的探險者也不能開發富饒的海洋資源……在科學技術史上,材料問題解決與否,往往成為創造發明成敗的關鍵。新材料一旦應用,不僅大大提高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也使人類的活動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給人類帶來空前優厚的物質利益和精神上的享受,把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神話變成現實。

縱觀近年來的成敗得失,不少決策人逐漸意識到科技的進步,關鍵在於材料。為了說明這一觀點,他們要求對一些重大科學和技術項目進行分析,並列舉了一些材料在工業、農業、國防和科研等方麵所起的作用及其建立的功績,做為重要證據。

飛機發展的關鍵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所用原料是木材和帆布。飛行速度每小時隻有16公裏,和騎自行車的速度差不多。1911年,鋁合金研製成功,很快取代了木材和帆布,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金屬結構的飛機已很普遍了。從木布結構過渡到金屬結構後,飛機的性能和速度獲得一個飛躍。例如到1939年螺旋槳飛機創造的最高時速已達755公裏,僅36年的時間,飛行速度提高了47倍。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為1200公裏/小時,有些人試圖用螺旋槳飛機超過音速,但都沒有成功。失敗和挫折使人們把音速看成是飛機速度無法逾越的障礙,簡稱“音障”。後來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原來空氣是有壓縮性的,螺旋槳飛機在高速飛行時,由於壓縮空氣的影響,機翼或其他部位的表麵會出現“激波”,造成升力下降,阻力增加,阻礙了飛行速度進一步提高。於是人們尋求新的動力,造出了噴氣式飛機。

但是,初期的噴氣式飛機仍然沒有超過音速,因為噴氣發動機的進口溫度很高,需要耐高溫的合金材料,而英國研製出的鎳基合金隻能承受700℃,使發動機推力和飛行速度受到影響。到了50年代,高溫合金有了進一步發展,已經能夠製造耐800℃以上的高溫合金,再加上采用了後掠角更大的機翼和其他減少阻力的措施,終於研製出一種飛行速度超過音速的噴氣式飛機,突破了以前不可逾越的“音障”。這裏,噴氣發動機立了一大功,而耐高溫合金材料則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可是,在提高飛行速度的征途上,又出現了新的問題。這就是飛機以超音速飛行時,其表麵因受到空氣強烈摩擦而發熱,使溫度急劇升高。這種現象叫做空氣動力加熱。飛機的速度越快,溫度也愈高。以飛機在同溫層邊界飛行(溫度是-56℃)為例,當飛行速度等於音速時,飛機的表麵溫度為-18℃;2倍音速時,溫度為98℃;當達到3倍音速時,飛機表麵溫度會升至300℃。從鋁合金的耐熱性來說,當飛機速度達到2倍音速時,鋁的強度會顯著降低;3倍音速時,就會發生空中解體。通常認為,飛機速度應在2~3倍音速範圍內,這種空氣動力加熱又是一堵新的障壁,稱為“熱障”。

它對飛機的結構、飛行員工作環境和各種設備均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危害。

因此,要製造表麵耐溫超過180℃,即飛行速度為音速2.5倍的飛機,就需要用鈦合金(可承受550℃溫度)代替鋁合金。

近10年來,由於石油價格連續上漲,使民用飛機的燃油費用由1973年占航線直接使用費用的18%,上升到1982年的50%,從而迫使各飛機公司積極從飛機的減重入手,采用新的替換材料。

波音757是一種窄機身短程旅客機,載客190人;波音767是一種半寬機身中程旅客機,載客250人。新飛機的機身和機翼上,大量使用了改進的鋁合金和複合材料。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由於采用聚芳酚胺(凱芙拉)纖維和碳纖維複合材料,使重量比用鋁減少了20%~40%。波音767飛機上有24個零部件共使用了3噸碳纖維與凱芙拉—49混纖複合材料,比早期采用的玻璃纖維—環氧複合材料還要輕。波音767還是第一種使用鋁合金主起落架梁的民用飛機,而波音757飛機由於空間的限製,選用了鈦合金主起落架。此外,兩種飛機都增加了超高強度鋼的品種和用量。

這樣一來,一架波音767飛機由於采用複合材料減重450千克,采用超高強度鋼減重900千克,采用改進鋁合金減重363千克,三項總計共1.7噸。

據統計,飛機結構如減輕1千克,每年可節省燃料2900千克,可見其經濟效益有多大。波音公司已在90年代的波音旅客機上,進一步擴大使用了複合材料。據稱,除發動機和起落架外,大部分結構材料都能采用碳纖維和聚芳酚胺纖維,那麼這架乘坐250人的飛機可減輕重量6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