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時尚下的時裝之路
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於服裝行業的影響自然深遠,但在很多人的主觀意識裏仍然認為“時尚與環保,天生就是矛盾體”。
正視與思考人—衣—自然的關係,是中國服裝行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之一。
發現一:“自然—社會—人—衣”之間已經在衝突與妥協、破壞與建設中互為影響。
針對“人—衣—自然”的問題,其有網友評論說,“人—衣—自然”排序本身就充斥著人本的固化思維,其實以事論事則是人因為自然而著衣,所以應該先考慮自然才是未來著裝的大方向。如果將這裏所討論的“人”看成是個體或群體而非整個人類,再略作細化和擴展,合理的排序應是“自然—社會—人—衣”,這四者之間已經在形成衝突與妥協、破壞與建設的互為影響關係。對人、衣和自然而言,唯獨自然是最不可能與人或衣實現長期妥協的,“人定勝天”隻是一句勵誌的口號,設定自然為首要考慮對象是時尚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深入研究“人—衣—自然”的關係,通過科技創新產生既能適應和保護自然,又能滿足人文和社會需求的材料、設計、產品和商業模式,是服裝人的首要任務及不可推卸的責任。
發現二:低碳時尚,不過是還原人們對服裝最根本的感覺與需求。
關於紡織服裝行業的低碳環保如果以具象化理論來解釋,究竟包含哪些課題或內容,北京大學時尚奢侈品管理人士認為,“紡織服裝業針對低碳環保圍繞上述自然、社會、人和衣等要素之間的關係來進行,涉及的課題和內容包括:可持續時尚的爭議、實踐和可行性;科技驅動下的環保時尚體係;可持續與環保時尚潮流預測;快速時尚VS時尚周期延緩;時尚環保標準和監測;再生纖維與環保麵料的開發與使用;有機紡織品和有機紡織科技的應用;服裝再利用與再設計;環保時尚產品的開發與經銷;社會化環保時尚營銷;環保消費者行為分析;現代時尚產業倫理道德;全球時尚產業的社會和環保責任……從國外服裝專業的研究來看,與之相關的課題其實很多,但從我們國家目前的現狀來說,基本沒有太涉及,或者說多數還停留在研究階段,並沒有在行業轉變發展過程中,起到實際作用”。
“國外很多設計師們都在絞盡腦汁去創造,不僅僅是所謂的創意與款式,而是在想到如何以改變原料作為遵循‘低碳時尚’的最初原則,不僅把環保的意識散發到時尚中,更讓時尚變得平民和低調”。嚴駿從對比中認為,我們與國際品牌在對設計創意的理解上還有很大的差距。
這部分人士也舉出了些很明顯的例子,比如說,GUESS推出以有機棉製造的環保男女裝牛仔褲,在營銷中,它在強調這款牛仔褲除了以有機棉製造外,每條褲子的洗水過程,也用上極少量的化學物質及簡單的衝洗方式,就連商標也以百分百再造紙及大豆製的油墨印製,從頭到尾符合環保原則。H&;;M推出的有機棉服裝涵蓋了從內衣到外套各個種類,並專門懸掛了“有機棉”商標,以示區分。
但看中國服裝企業,有多少品牌在選購麵料開始在意自己的供應商是否具備有機紡織品認證的資格?又有哪些紡織企業,在開發並取得國際O認證?我們是否需要對環保消費者的行為作出準確的分析與判斷,來建議我們的設計師來考慮服裝再利用與再設計,當我們也學著去做環保時尚產品的開發與經銷後,是否應該更注重關於產品的社會化環保時尚營銷?
發現三:國內企業對外國同行相關的人文價值成分、設計生產資源、零售經銷戰略等缺乏深入了解。
關於低碳時尚,全球的紡織服裝企業都開始思考與行動,但嚴駿也發現:“中國紡織服裝產業還沒將環保時尚落在實處。產業鏈上真正涉及上述環保時尚課題的企業恐怕屈指可數,這是值得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企業加以重視的。”
除看到我們在低碳時尚的迎合過程中還有很大距離外,嚴駿還發現:整個服裝行業對人文關注所作的努力遠比不上對當前利益的追逐,這也是有實力進軍國際市場的中國品牌,無法順利擴展的阻礙之一,“一些人文基礎領域的工作,包括對中外服裝曆史和服裝理論的研究,都還局限在學術層麵,而沒有深入到市場層麵。服裝與身份、服裝與地理、服裝與政治、服裝與人體、服裝與藝術等人文領域的成果,普遍難以得到應用,這和行業的整體關注度及媒體的傳播導向有很大關係。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企業對外國同行所作的關注,主要是放在設計、產品和口碑上,對其相關的人文價值成分、設計生產資源、零售經銷戰略等缺乏深入了解。大部分國內企業不熟悉國際時尚產業人文背景及其市場和消費者的構成與特點,導致有實力進軍國際市場的服裝大鱷們依然受限於本土發展。我曾和歐美業內專家討論過中國服裝企業在本土做大做強後,是否能自然而然取得國際時尚話語權?他們都認為以中國企業當下對國際市場的認知以及受中國製造的困擾,中國服裝品牌成為世界領先時尚品牌的路途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