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纖維截麵異形化。所有需要改性加工的纖維都是吸濕或導濕性能差的疏水性化學纖維,大多采用在噴絲之前改進聚合物、改變噴絲孔截麵形狀及大小,或兩種方式同時采用等方法進行改性。常用的纖維主要是聚酯纖維、聚酰胺纖維和烯烴類纖維。
日本的Triactor纖維,其截麵形態呈Y字形,這種紗線在織物中無論受到怎樣的彎曲擠壓,都會留有細密的空隙,形成毛細管效應,是較佳的導濕纖維,適於做內衣、休閑服。
另據報道,日本宣布開發出一種新型快速幹燥織物。這種新型織物以兩種不同類型的聚酯纖維紡織而成,一類為橫截麵呈W形的纖維,另一類為8字形纖維。這種織物遇水後可以讓水分散開為更大的麵積,以便加速水分的蒸發。利用這種織物製成的運動服在潮濕後變幹僅需10min,而一般服裝通常需要20min。
(2)偏心芯複合紡絲法。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酰胺等高分子物製成偏心芯狀,把其中一種成分用溶劑溶掉,可形成具有很多毛細管的纖維。
(3)微細多孔化。纖維截麵內部形成很多微細的孔隙,並且這些孔隙是與纖維表麵相通的,因而具有很好的吸汗速幹性。
賦予纖維微細多孔的方法是,在綜合體中添加微細多孔形成劑,紡紗後把微細多孔形成劑溶掉,即可得到具有與中空內部相通的微細通道的纖維。微細多孔纖維由於可以很容易地把纖維表麵的水分移入纖維內部,因而具有吸水性。
日本利用親水性纖維製成了多種幹爽舒適的複合織物,並研製出由銅氨、吸水聚酰胺和彈性體等3種材料構成的具有3層結構的織物。該織物與皮膚接觸的一側為吸水性的聚酰胺纖維,中間層是銅氨長絲,外側的彈性纖維使複合織物具有較好的伸縮性。當皮膚出汗時,被吸水性聚酰胺纖維吸附,經過銅氨及彈性纖維向外擴散並放濕,使皮膚不產生冰涼或濕潤感。
吸汗織物“絲派西”也含有3層結構,第一層用於吸附和傳輸汗水,第二層可以防止汗水逆向遷移,第三層結構起放濕作用,使織物具有良好的吸濕透濕性。
3.防水透濕織物
在濕冷的天氣裏,有些服裝如羽絨服、防寒服等,要麼不防水,雨雪從外一直浸濕到內;要麼防水卻不透氣,身體散發的水汽排不出去,從內濕到外,很不舒服。而高科技的防水織物除了具有防水保護外,還提供了重要的透氣性能,不但能將濕氣從衣服裏麵輸送到外麵,而且還有使空氣從外麵輸送進來的能力。現在各種防水透濕的“可呼吸織物”已經被研製出來了。
當把水滴在荷葉上時,水不會浸入到荷葉中,而是在其上形成了滾動的水滴。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荷葉表麵會發現,其上被100μm直徑的顆粒以300~500μm的間距間隔地排列覆蓋著。顆粒與顆粒之間存有很多空氣,顆粒與空氣在荷葉表麵上自然地混合覆蓋著。這樣的混合覆蓋層,使水不能浸入荷葉內而形成水滴滑落下來。透濕防水織物就是模仿這一自然現象製成的。
為使透濕防水織物的表麵具有像荷葉一樣的結構,可以把線密度為1.1~2.2dtex(1~2旦)和0.22dtex(0.2旦)的纖維混紡織造成高密織物,由於纖維粗細不同形成了空隙,這些空隙中含有空氣,且織物的表麵是以微細的形態加工而成的,所以類似於荷葉表麵的天然結構。
水滴的直徑一般在100~3000μm之間,而水蒸氣的直徑僅為0.0004μm左右。因此,防水透濕織物在服用過程中,在它的表麵,顆粒較大的水滴就像在荷葉表麵一樣無法浸入織物內部。而人體皮膚表麵出現的水蒸氣或碳酸分子的直徑還不到水滴的百萬分之一,由於顆粒較小,所以通過纖維間的空隙能夠散發出去。
據有關專家介紹,根據生產技術的不同,此類織物大致有以下三種:
(1)采用高密度織物。這種高密織物多利用高支棉紗和其他超細合成纖維製成,從而使織物具有較多的水蒸氣透過性,再經過整理後具備一定的防水性。近年來,超細纖維迅速發展,各種用它製作的超高密織物大量湧現,由超細纖維織成的超高密織物再經超級拒水整理,可使織物表麵形成類似荷葉的均勻而有微細凹凸的結構,使水滴在其上僅與凸出部分接觸,凹陷處由於有空氣封閉著,使織物與水滴實際接觸部分大為縮小,從而成為新一代的防水透濕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