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克服自我中心傾向,應該從以下幾方麵努力:
1.充分認識孩子是受教育的主體
孩子的成長,內因是關鍵。孩子有各種各樣的需要,需要使孩子產生動機,從而行動起來去滿足需要,再產生新的需要、新的動機。孩子的需要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動機也有正確不正確之分。家長應分析孩子的需要,激發孩子的正確動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如果家長一切包辦代替,就是以家長的需要代替孩子的需要,以家長的動機代替孩子的動機,孩子完全成了客體,其主體精神被壓抑、遏製,怎能有好的效果呢?家長必須記住,對於孩子來講,“我們”是外因,“我們”的教育行為,目的是使孩子積極起來,進行自我教育。如果達不到這樣的目的,“我們”應該認真反思。
2.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思考教育問題
心理換位,就是家長以孩子的身份去想一想要求做和將要做的事情。這種換位,會使家長的教育行為減少主觀色彩。
換位思考時,應充分體察孩子的角色地位、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孩子的個性特點,也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時經常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換位思考,特別要強調把孩子當孩子。
為了使換位思考更切實際,建議家長讀一讀《兒童心理學》和《中學生心理學》。沒有書,可以向孩子的老師或其他人請教。
3.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教育是雙邊行為,一邊“教”,一邊“受教”,善於傾聽受教育者的心聲,是施教成功的重要因素。
傾聽的前提條件是尊重孩子和具有民主意識。許多家長能做到無微不至地愛孩子,卻做不到尊重孩子、允許孩子發表不同意見。這與封建家長製意識和“主宰”思想有關。家長應該明白,孩子雖小,也是家庭中一個平等的成員。凡事聽聽孩子的想法,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在家庭中,要創造一種孩子能充分吐露心聲的氣氛。孩子的話,不管多麼幼稚,家長都要耐心傾聽。傾聽之後,分析孩子的願望、要求,引導、鼓勵其積極的成分。對於孩子一些不妥當的想法,則應采取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引導孩子提高認識。孩子仍然不明白的,允許孩子存疑,等待時機再進行引導。
家長克服自我中心傾向,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精神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聽孩子的,那樣將導致放任自流。
製訂嚴格家規
對於清代學者朱伯廬先生的《治家格言》,許多人並不陌生,有的人還能背誦其中的重要文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睡,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莫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見富貴而生謅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生驕態者,賤莫甚。……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治家格言》出自封建時代的封建文人筆下,肯定有糟粕存在,但不乏可借鑒之處。特別是這種家有家規的意識,在今天仍是非常需要的。
現在,有些家長,尤其是一些年紀較輕的家長,受各種社會因素影響,缺少家規意識,在家庭生活中,明顯地缺少規矩的約束,這不但對於家庭建設不利,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家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全家人的,是家庭“公約”,人人都應遵守。朱伯廬的《治家格言》就屬於這一類。另一類是針對孩子的,是家長用守則的形式來約束兒女的行為,帶有一定的強製性。針對孩子的家規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不能成人化。對於任何家庭來說,兩種家規都是需要的。沒有“公約”式的家規,針對孩子的家規就難以執行,因為孩子會覺得不公平。我們在年輕時,製訂過這樣的“公約”式家規:“每天要有充實的生活內容;人人抓緊學習,文體活動不誤;凡事盡最大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對於孩子,在學齡前和學齡初期,曾訂有“順口溜”式的家規:“不動火,不動電。不串門,不出院。不在床上亂打鬧,按時睡覺和吃飯。學寫字,學畫畫兒。跳跳繩,搞鍛煉。人人都誇好孩子,爸爸媽媽更喜歡。”用毛筆抄好,貼在牆上,讓兩個孩子背下來,照著去做。今天看來,這些家規雖有缺點,總的來說促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訂家規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則是從實際出發,簡明扼要,持之以恒。針對孩子的家規,不能多少年一貫製,要隨孩子的成長增減內容。一旦有了家規,家長要帶頭遵守。共同遵守家規會形成好的家風,持久不衰,對全家人的發展都有利。
有一位優秀家長,從孩子一出生,就訂下了四項重要的家規:一是教育孩子從小時抓起,持之以恒;二是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三是在家庭裏講民主,家長處處以身作則;四是高度重視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四項家規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堅持不懈,不但培養了孩子良好的品德習慣,而且使孩子勤奮學習。孩子高中畢業後,考取了重點大學。
家長製訂家規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重視全麵素質的提高,不要光訂有關學習的內容。不論是針對全家的,還是針對孩子的,都應有全麵思想。
其次,對學齡前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品德和習慣是孩子全麵發展的導向和動力。我們在前邊曾談到,成人是成才的基礎和保證。
第三,家規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鬆得沒有奔頭。要訂在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度”上。
第四,要有落實家規的措施。家規是約束人的,是否能約束住,要有具體措施。比如,落實文字,人人熟記;定期評價,表揚批評;家長示範,帶頭自檢;互相監督,發揚民主;有人違規,適度懲罰;記家庭日記,不斷總結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成功的家庭都有家規,成功的家庭教育也都有家規,這是無數事實證明了的。
棍棒之下,難出孝子
時代發展到今天,仍然有一些家長相信棍棒教育,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們在北京市進行調查,有12%~18%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常常使用“打一頓”的方法。相信“打一頓”管用的,農村高於城市,父親高於母親。至於有時打孩子和偶爾打孩子的,比率更高。某小學調查,學生中挨過打的占80%。某小學三年級一個教學班調查,全班43人,隻有一個學生沒有挨過打。
盡管有的教育工作者這樣說:“打孩子不能提倡,但如果‘會打’(指時機、輕重適當),也能收到好的效果。”而且還往往舉出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打學生的例子作證明。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可取的。一方麵,它會助長那些打孩子的家長繼續濫施懲罰,使打孩子的行為愈演愈烈;另一方麵,本來不打孩子的家長也可能受這種觀點的影響想試一試打的作用,走入誤區。
為什麼打孩子的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呢?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社會上流傳的錯誤觀點的影響。像“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罵是愛,氣極了,拿腳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觀點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舊時代在各種作坊學徒,在戲班子學戲,都是以打作為重要的教育手段,這種做法幾乎家喻戶曉。
其二,有些家長自己小時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於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繼承了打的傳統。盡管這些家長小時候挨打也心裏怨恨、反抗,但自己畢竟已成人,胡裏胡塗地把打當成一種順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長教育無能,孩子有了問題,說罵、訓斥都不管用,隻好動手、動腳、動皮帶、動棍棒,特別是脾氣暴躁的家長,往往走這條路。
要遏止打孩子的現象,必須充分認識打的危害:
第一,經常打孩子,會導致孩子不明是非,走上歧途。
打是打不出道理的。有的家長,見孩子有問題,不問青紅皂白,不分析原因,不指出解決辦法,打完了事。有的時候,孩子的行為明明事出有因,挨打之後,孩子心想:反正好歹都挨打,以後做事不想對還是錯了。某城市曾對408名少年犯進行調查,發現棍棒之下少年犯罪率高,其84%是受棍棒教育的。當初,家長不會想到,打會把孩子打上犯罪道路。
第二,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孩子挨打的時候,沒有心裏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的結果,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複心理。有一個高中學生第一次給父親寫信時,這樣寫道:“記得小時候,我們曾把您當做一位朋友,一位夥伴,一位慈父。可這在我們的成長中卻是如夢一般。您那陰雲般的怒臉和厲聲的怒喝,使我們幾次產生輕生之念。我們暗恨自己,您為什麼是我們的父親,而我們又偏是您的兒子呢?我們早為自己設想過,要永遠離開這個家。……您那封建式的教子方法,那侮辱我們人格的言語,真使我們心寒,使我們失望。我們真希望沒有您這樣的父親才好。”這位同學的信,說出了經常遭受粗暴教育的孩子的心聲,不能不引起以打施教的家長的深思。
第三,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觀厭世。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別人包括家長的尊重,而別人的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這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害,失去自信,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經常遭父母的打罵,孩子會感到人世間沒有溫暖,活著沒有意思,於是悲觀厭世。現實中,由於遭受父母打罵,出走者有之,自殺者有之,造成的家庭痛苦是難以言狀的。
第四,經常打孩子,會造成孩子自欺欺人,人格畸型。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善良、上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人格。然而,經常打孩子,肯定會使孩子走向這種希望的反麵。從心理學角度講,家長粗暴高壓,會導致本來性格倔強的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進而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對別人施暴,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性格怯懦的孩子,會產生嚴重的畏懼心理,表現出軟弱的順從意識,進而形成委瑣膽小怕事的性格;至於那些富於靈性的孩子,會“開動腦筋”,用欺騙、撒謊的手段,來應付父母的粗暴,變得少年虛偽,失去童真。這樣的後果,將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以上幾點分析,望經常打孩子的家長深思,切切不可在粗暴施教的路上走得太遠。讓我們認真聽聽鄧穎超同誌的勸告:“打罵孩子,使孩子一時表麵服從,心裏反感,甚至也學著對待別人。用這種方法,不但不能把孩子教育好,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養成自卑、膽小、孤僻、撒謊等不正常的性格。”
棍棒之下,難出孝子。
指導家長,努力抓好“做人”教育
從一般認識上看,家長們對德育是重視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道德的好人。我們從調查中發現,家長同意“孩子從小應該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占85%,認為“孩子智力開發最重要”的不足10%。然而,當我們把德育、智育、體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幹細目,請家長選擇當前最關心、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時,家長們不約而同地把熱點目標指向了學習。從家庭教育實際看,大多數家長也把孩子的學習問題放在第一位。重視學習、重視智育是對的,但在施教中忽視德育就是一種偏差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偏差呢?
首先是“學曆社會”傾向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整個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越來越濃烈。一個人要得到滿意的社會角色地位,沒有文憑是不行的。正如社會上流行的順口溜所說:“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文憑,就得抓學習,學習上不去,其他就談不上了。這裏的一個認識誤區是,文憑與人才能否完全劃等號?單純抓學習,學習能否上去?即使上去了,能否適應未來的社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強調人的全麵素質的發展,光抓學習,拿文憑也困難。
其次是家長抓學習能抓住具體東西,抓德育似乎很抽象。比如,孩子每天的作業,每次考試的卷子、分數,各種數學班、作文班,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拿過來就能“說事”,提出要求,表揚批評。而孩子的品德習慣問題就不那麼具體,不那麼好抓,像孩子缺乏孝心,隻能一般地說說,說了不管用,連說也懶得說了。家長一般會這樣想:孩子還小,慢慢長大了就懂事、懂禮貌、懂得關心人、有好習慣了。殊不知,恰恰是放鬆了教育,會使孩子養成一些不良品質、不良習慣,再改造就很難了。
第三是家長對德育與智育的關係認識不清楚,這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些家長把品德問題與智力、學習問題割裂開來,認為品德問題可以慢慢來,隻要不出什麼大毛病就行,多抓學習才是最實際、最實惠的。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一個不懂得應該怎樣做人的孩子,能夠有明確的學習誌向嗎?一個沒有毅力的孩子,能夠刻苦攻讀嗎?一個沒有良好習慣的孩子,能夠按時認真學習嗎?一個沒有孝心的孩子,能夠自理自強,少給父母添麻煩嗎?這使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一個孩子品德如何,將決定他前進的方向,是他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進步的動力,也是他把學習搞好的重要保證。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知識學多了,道德品質就好了,這也是一種誤解。知識掌握得多,有助於提高道德認識,但道德是需要踐行的,必須進行情感培養、意誌培養和行為訓練,否則就會知行脫節,說一套,做一套。在我們的高等學府裏出現了不少非道德現象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因此,家庭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德育方麵,不能單打一地光抓學習,要認清德育與智育的辯證關係,讓孩子在學會做人的同時,走成才之路。
那麼,抓德育抓什麼呢?
德育包含的內容很多,從家庭教育角度看,重點內容應該是:
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教育。有的家長可能認為這主要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不然,家長對孩子有以情激情的有利條件。家長的愛國之情,對孩子是最好的熏陶。愛國主義情感是孩子走人生正路的重要精神力量。
責任心、義務感的教育。這既是家庭美德的內容,又是社會公德的內容。從小培養起孩子的責任心、義務感,無論做家事,還是做公事,都能認真負責,盡自己應盡的義務。
勤勞節儉的教育。勤勞節儉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勞的人是沒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勤勞節儉,相輔相成,不勤勞的人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珍惜勞動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勞。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教育。這是傳統美德。一個有孝心、尊長輩的孩子會更嚴格地要求自己,努力進步,讓父母、長輩少操心,也給家庭帶來更多的溫馨與幸福。
遵紀、守法的教育。我們已進入法製社會,從小知法、守法,會運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會上能更好地發展,開創事業。否則,可能在社會上摔跟頭,甚至誤入歧途。
誠實、守信的教育。誠實、守信受人歡迎,受人尊敬,在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社會裏,不論做什麼工作,以誠實、守信獲得發展才是最可靠的。弄虛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終將被唾棄。
理想、誌氣教育。沒有理想就沒有奮鬥目標,也就缺乏幹勁。個人的理想、誌氣要與社會發展需要相一致,否則早晚要碰壁。
各種良好習慣的培養。勞動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都必須從小培養。“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好習慣終生受益,壞習慣終生受累。
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從小培養堅強的意誌品質,培養正當的興趣愛好,培養交往能力,培養樂觀的性格,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是萬萬不可忽視的教育內容。
上麵列出的這些德育基本內容,家長可能感到太多不好辦。其實,這些內容都是互相聯係的整體,不是割裂的。例如,培養勞動習慣就包含著勤勞節儉教育,包含著意誌品質培養,也同時可以進行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教育。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教育側重點。學校、班主任有具體布置,家長應及時了解,結合孩子的實際,積極配合,抓德育就不會盲目了。
以德育人是大根本,我們要指導家長不斷加深理解。
認真抓好傳統美德教育
我們從電視節目中看到:
一個年僅3歲的小孩兒,在父母上班之後,陪伴著癱瘓在床的奶奶。奶奶該吃飯了,他把父母做好溫在鍋裏的飯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邊。他為父母分憂,學會了做很多事情。
一個上小學的女孩兒,母親病臥在床多年。小女孩承擔起了全部家務,每天買菜、做飯、收拾房間,為母親擦洗身體。家裏生活十分困難,她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她每天按時到校上課,勤奮苦讀,還擔任學生幹部,成為三好生,被評為十佳少年。
看著這樣的報導,麵對這樣有孝心的孩子,許多為人父母者熱淚盈眶。在現實生活中,相當數量的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在有些獨生子女家庭裏,誰孝敬誰甚至出現了顛倒的現象,難怪有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孝子,孝子,孝敬兒子。”
盡管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成人能夠有孝心,盡管大家都知道孝敬父母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教育孩子時,又往往忽略這方麵的內容。據調查,許多家長對孩子孝敬長輩的要求是很低的。孩子上學離家時能說:“爸爸媽媽,我們走了,再見!”放學回家見到父母能說:“爸爸媽媽好,我們回來了。”就相當滿意。如果孩子在拿到好吃的東西時,舉手讓一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長輩們則覺得孩子非常乖。這是把孝心降低到一般文明禮貌來看待了。有孝心的人固然要講文明禮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真正關心父母長輩,在需要為父母長輩付出辛勞時自覺自願,而且形成習慣。
孝心,作為傳統美德,可以促使家庭和睦,溫馨幸福。有人調查,三代同堂的家庭,如果中間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懂得孝敬父母、祖輩,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呈現一種和樂融融的氣氛,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的。
孩子真正培養起孝心,對他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真孝敬長輩,就應該聽從長輩的教誨,不應隨便頂撞,有不同想法應講道理;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體諒長輩的艱辛,盡可能少讓長輩為自己操心;真孝敬長輩,就應該為父母分憂解難,在父母生病時,在父母有困難時,盡力去關心照顧父母、協助父母;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求知,讓父母少為自己的學習擔憂;真孝敬長輩,就應該在離家外出時,自己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時間較長,應及時向父母彙報情況……總之,真正的孝心要體現在言行上。
培養孩子的孝心,必須從小抓起。
第一是要明理。要讓孩子從小知道,孝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沒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做才算有孝心。讓孩子知道媽媽十月懷胎的艱辛,知道父母的養育之恩。有孝心的孩子,懂禮貌,責己嚴,為父母分憂解難。為了明理,多給孩子講些古今故事,通過形象去理解。
第二是給機會。這一點非常重要。真正的孝心要通過實踐去培養。平時,孩子應分擔家裏的一些事情,讓他負起責任來。遇有為難的事情,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出主意想辦法。長輩身體不舒服或生了病,告訴孩子應該做哪些事情,並付諸行動。久而久之,孝心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第三是父母要做出好樣子。父母對孩子祖輩的孝心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真孝心、假孝心,是騙不了孩子的。因此,為人父母要對自己的孝心做一番反省,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種子才會播撒到孩子心裏去。
第四是父母要在關心孩子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孝心。孝心是充滿愛心的倫理行為,應該重視以情育情。當然,家長對孩子的關心、愛心要適度、適時。
孝心是從封建時代傳下來的,舊時代講孝心有一些糟粕內容,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是應該批判的。
家長們不會忘記幾個非常熟悉的觀點: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人類;勞動是人類第一需要;不勞動者不得食。這些觀點反映了客觀真理,永遠不會過時。而且,我們廣大家長都在親自實踐著這些觀點。要做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愛勞動。
據調查,現在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占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
有些孩子,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都懶得自己倒。過去的公子哥、嬌小姐什麼樣,他們也差不多了。事實上,家長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品質的並不多。這是有原因的:
一個原因是家長看到孩子的學業負擔重,功課太多,安排勞動有困難。這是當前的實情,但是,是否一點時間都擠不出來呢?也不是。有些孩子不是“做”作業,而是“磨”作業,20分鍾的作業,40分鍾還“磨”不完。如果改掉磨蹭的毛病,就能安排勞動了。換句話說,如果安排了必須完成的勞動任務,“磨”的毛病也可能改得快些。
第二個原因是家長怕孩子幹不好,還不如自己幹痛快、省事。你越不讓幹,他越不想幹,越不會幹。勞動習慣必須有一個培養過程。今天怕麻煩,明天的麻煩會更多。一個懶人,一輩子都是麻煩。
第三個原因是家長可能有一種誤解,認為電氣化、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不論社會工作還是家庭生活,需要勞動越來越少,現在不必讓孩子勞動。其實,高科技化前提下的勞動不是輕鬆的。家長隻要想一想,為什麼有人在電腦前暈倒,甚至有人(如作家王小波)逝世在電腦前麵,就會知道坐在電腦前的工作,其體力和腦力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沒有經過勞動磨煉的人,很難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