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為往聖繼絕學(1 / 2)

儒家自焚書坑儒之後,經曆的是持續了近百年暗淡無光的沉寂時光。要不是當時各大儒散布九州各地,沒有受到大秦鐵血手腕的波及,在焚書坑儒之後陸陸續續趕回儒家學宮,才是勉力支撐了下來。

一晃就是四百年,四百年後的今天,儒家子良橫空出世,一劍光寒秦九州,震懾各方宵小,也是令儒家呈現中興之象,但是更多的也是和儒家在那黑暗壓抑的四百年中隱忍的發展有關。

儒家自焚書坑儒之後,四百年才是出了一個儒聖,不是說這四百年沒有天資橫絕之輩,而是因為氣運底氣不足,如果強行出現儒聖這樣的存在,那麼本就是處在風雨飄搖狀態之下的儒家就會是像風中殘燭,轉瞬而熄!

諸子百家這樣的綿長道統最重要的就是傳承,像那昆侖道家,就是有著昆侖雪頂之上景陽宮之中的藏經典洞,之中就是蘊含了道家的各種傳承,各種像縮地成寸、水中火、水鏡術這樣奇異的術法。最是精華和根本的,也就是道家先輩體悟天地運行而鐫刻下的道引。

整個昆侖道家,除了另辟蹊徑修天道的李青,還有就是完全與道相和、道性天成的葛山洪。其他所有道家弟子,都是在修道,都是通過這道引而來鑄就無上道基的。

而在這儒家,儒道傳承號稱有三千大道,也就是環拱著中院的三千聖相。那是在無盡年月之前,創立儒家的先聖仲尼的三千門徒。

先聖仲尼不僅僅是神州第一位儒聖,同樣也是神州萬世師表。作為三千門徒的老師,仲尼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於是也就是將儒道精粹變著法子就是傳授給了這三千個弟子。三千弟子也是當時的人傑人物,竟也是通過仲尼零散的傳授,就是將各自所學發揚光大,成為儒道傳承之中不可忽略的分支。

於是就有了儒家三千大道!

大秦在儒家勢大之後,強勢的焚書坑儒。儒家並不是沒有反抗之力,隻是儒家重禮重德,對於天地君親師都是發自骨血的尊敬,大秦是神州之主,也就是九州之君!儒家也是因為受這樣的禮數所製,竟然是沒有在第一時間組織反抗。

當時大秦焚書坑儒,由當時的一位尚書府長史韓梟帶隊,韓梟是法家弟子,也是極為仇視在大秦定鼎後百年大出風頭的儒家,九州朝堂,半數歸儒林!

所以韓梟不僅僅是焚書坑儒,而且把代表儒家傳承的三千聖相全部銷毀!就是如同釜底抽薪,生生的就是要將儒家傳承斷絕!狠毒至極!

一個道統斷了傳承,也就是像那空中樓閣,無可依托!

雖然儒家是有大儒在儒門危難之際趕回,甚至是嘔心瀝血,以畢生儒學和生命為代價,將破碎的傳承聖相補全,但就算是那批大儒死絕,也是隻有補足了百數而已。就這的儒家,自然是不會再去強行誕生一位儒聖,而來分占本就稀薄的氣運。

四百年後梁州豪強集聚儒家學宮,就是想要將儒家這種高高在上的道統徹底拉下神壇,然後就是分食儒家燦爛的遺產。索性儒家經過四百年的隱忍,也是重新積攢了一些底蘊。中院拱璧之中聖相終於達到千數,甚至就是出了久違了四百年的儒聖。算是恢複了全盛時期三成的實力,也就不把那些利益蒙心的所謂豪強放在眼裏。

儒家全盛時期是占據大秦一半朝堂的無上存在,在江湖之中也是能以浩然正氣驚豔四方。這樣的龐然大物,哪怕僅餘三成力,也不是那些所謂豪強能消受的了的。儒聖子良一劍之下,也就成了儒宮之外莫名出現的花海的肥料了。

這也難怪那片花海會這樣鮮豔如血。

仲夏的思緒飄搖,就是想到了五百年前大秦立國之初繁盛輝煌的儒家,就是想到了四百年前儒家的劇變,還有就是數十年前師父子良驚世的一劍方寸生花。雖然這些仲夏都是沒有親眼見證過,但似乎也是在仲夏的記憶深處埋下了清晰的影子。

儒聖子良一劍方寸生花,不僅僅使他一舉登上九州榜的榜眼,同樣也是造就了仲夏。仲夏在十年前在花海之中伴著紫氣憑空出現,是帶著那些死去豪強的血氣,還是帶著儒家這四百年滄桑的怨氣呢?

孫艾和陸達書看著師兄弟兩人如同打著啞謎般的對話,在初時的微愣之後,臉色卻是變得凝重肅穆,在看向淡然而笑、俊朗豐神的沈畫,也是在眼中帶著莫名難測的意味。